
罹患類風濕關節炎的女教師因手腕及指節關節磨損(右)嚴重無法屈伸;左方圈處為正常關節組織情形。胡宗鳳攝
【本報台中訊】類風濕關節炎年輕化,一名二十七歲體育女教師四年前受傷,右手腕關節疼痛以為跟受傷有關,每次痛時就購買止痛藥吃,漸至左手腕也疼痛,雙手都只能彎至三十度,影響生活功能,經就醫才知罹患類風濕關節炎。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治醫師黃柏豪表示,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全身性發炎的疾病,主要攻擊關節處,有部分的人會因血管發炎嚴重,竟至引發心肌梗塞、心衰竭等。
大部分的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只要按時服藥,都可重回正常生活。口服藥的組合包括消炎止痛藥、少量類固醇和免疫調控劑,大概可解決八成患者問題。只有少數類風濕關節炎病患,須使用一種抗腫瘤壞死因子製劑改善病情。
黃柏豪說,注射抗腫瘤壞死因子,一到兩個月就看得到明顯療效,有的甚至打兩針,關節就不再腫脹,但價錢昂貴,須先向健保局申請使用。抗腫瘤壞死因子不只能對抗類風濕性關節炎,國內還允許用在僵直性脊椎炎與乾癬性關節炎。
黃柏豪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是嚴重的發炎性關節炎,常攻擊三十到六十歲的婦女,先是造成手腳對稱性關節腫脹,進而影響全身,包括肩膀、手肘,甚至咬合關節也受影響。若無適當治療,往往兩年內關節就因侵蝕破壞而變形,造成嚴重的生活障礙。
黃柏豪提醒,氣候變化之際,風濕關節炎病患會比較敏感,或之前就感覺不對勁,或病情加劇,此時要注意保暖,並配合藥物治療,以改善不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