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大陸、香港、新加坡近年積極向台灣學術人才招手,據統計,大陸公立大學有百分之十五的教授,平均月薪超越台灣,差距還在擴大,學界擔心,若台灣薪資再不改善,不僅優秀師資會被挖角,也聘不到新秀,出現嚴重新陳代謝問題。
學界認為,教授出走是因台灣薪資過低,的確,以香港為例,他們開給台灣教授的薪水高三倍,但香港的物價是台灣的兩倍,房租更是遠超過台灣,所以實質可支配所得,未必會高於台灣。
我認為,學者之所以願意被挖角,未必只是為了薪水,因為香港素來以自由貿易港自豪,又是亞洲金融中心,與國際和大陸接軌程度遠超過台灣,不但有國際觀,也更為自由開放,且不乏世界級人才,這對金融領域的學者專家來說,就算薪水沒那麼高,去香港可開拓眼界,也可試試自己實力。
而且,台灣高等教育過度飽和,目前雖然還能勉強維持恐怖平衡,但未來受少子化影響,裁班減校乃是必然;大陸、香港、新加坡雖也有同樣問題,但有積極的吸納外國人才的規畫,高等學府不只挖教授,連資優生也挖,祭出全額或半額獎學金,吸引台灣名校畢業的高中生就讀。
說來好笑,台灣實施多年的僑生制度,其實就是徵才,也就是說,台灣才是大量挖腳人才的始祖,但近年來台灣開始故步自封,逐年限縮僑生(例如對泰北僑生的資格認定),把人才往外擋的同時,香港、大陸、新加坡反而挖角台灣人才,大學不愁沒有人才來念,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兩相比較,高教人才出走是意料中事。
因此我認為,提高教授本薪恐會給搭便車者可趁之機,制定評估績效的加薪辦法,創造優質研究環境,留住人才的機會也許大一些;學生方面,政府應考慮恢復過往的公費(全額或半額獎學金)補助,且不限師範體系,僑生政策則應該加碼而非限縮,以爭取優質人才。
人才出走不是銀彈多寡,要留住人才必須調整高等教育結構,台灣今天的成就雖是過去的教育之功,不過,過去體制不再適合未來所需,台灣已經落後許多,政府必須認清現實,加緊調整體制,否則恐怕會在嚴酷的全球競爭中敗陣。
健次(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