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梵語音譯叫「尸羅」,指修行人的行為、習慣、道德等,為戒定慧三學之一,大乘佛法中乃六波羅蜜、十波羅蜜之一。廣義來說,只要是行為上的善惡習慣,都可稱為「戒」。
「善戒」指吾人的好習慣,又作善律儀;「惡戒」則為壞習慣,又作惡律儀。但一般限定須具有清淨意義的戒,即「淨戒」方可受持,如七佛通偈的「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即是。而「善戒」,是特別為出家、在家行者所制定的戒,有防非止惡的功用。
其實,佛陀一開始並未對出家弟子制定大量戒條,而是在對弟子們說法時,舉外道所作之非行來教誡佛教徒,令其能由自發的力量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後來因僧團的人多了,品性各異,才隨犯隨制,僧人各種「戒的名目」方一一出現。
課文中的良家子弟,因聞法後歡喜非常,而發心出家修行,但一位尊者因不懂「方便善巧」的度眾方法,對良家子弟講了一大堆「戒的名目」,引發他生起「持戒不易」的念頭,而想要還俗。佛陀後來善巧的對比丘說「只須守身、口、意三門,謹防身口意的惡業」即可,比丘因佛陀的方便引導,幾天後證得阿羅漢果。
唐朝大詩人白居易鎮守茲郡當太守時,聽聞有位禪師住在樹上,親自入山參訪,遇到了棲止樹上的鳥窠禪師,而有了傳誦千古的對話:
問:「如何是佛法大意?」
師曰:「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白曰:「三歲孩兒也解恁麼道?」
師曰:「三歲孩兒雖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白遂作禮。
公案中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即包含「身、口、意」三戒。「戒」,是實踐佛道的基礎,故《華嚴經》卷六云:「戒是無上菩提本,應當具足持淨戒。」我常跟學院的學生說,不要小看這「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的「三好」,因為這是「身、口、意」三戒成就的「無上菩提本」。
很多人誤以為持戒會讓人不自由,因而不敢受戒,其實若不持戒,才會讓我們造作不好的業,而身入囹圄之中,反而才不自由呢。
所以大師提到:「一般人聽到佛教的「戒」,就有恐懼和拘束感,認為一受戒,在生活中這個不可,那個不行,非常不自由,其實受戒才是自由,犯戒才不自由。我們看那些在牢獄中受刑的人,都是因犯了五戒,才失去自由的。今日社會不安定,解決之方,莫過於受持五戒,能不殺生而放生、不偷盜而布施、不邪淫而有禮、不亂說而誠實、不飲酒而智慧開明!個人如此,家庭如此,則社會國家那有不健全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