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是太誇張、太瞎了!這些爸媽瘋啦?」
大兒子才剛看到報上頭條新聞的一行標題,就大聲叫了起來。
弟弟雖然比較冷靜,卻也一面搖頭,一面嘆息:「為什麼一定要小孩爭取『第一名』?為什麼一定要『資優』?」
數十位醫師、老師、公務人員等中上家庭,為激發小孩潛能達到資優程度,花費數十萬元,將孩子送到未立案的補習班,接受軍事化訓練,吞火練膽、走碎玻璃,來克服考不好的「恐懼」,若違規就接受體罰,打手板、交互蹲跳、洗冷水……
對於咱家已經是研究生的哥哥而言,即使國中時成績常吊車尾,我們卻未因此逼他去補習班K書,而是花錢讓他去學打球、學打擊樂、買越野單車遊逛,接近大自然,耐心等待他的潛能「自然開竅」;現在看到有「菁英家庭」的爸媽為了讓孩子「資優」,居然花大錢將孩子送去「受虐」克服恐懼,難怪他會大吃一驚。
這些爸媽當然沒有瘋,只不過是「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太急切,害怕孩子以後的「競爭力」不夠、擔心他們「輸在起跑點上」,尤其很多父母不敢「相信」孩子只要被愛得夠、能得到適當鼓勵、在有安全感的環境中成長,潛能自然就會被激發出來。其實,真正要克服對升學主義的「恐懼」,應該就是父母本身!
至於從弟弟口中發出「為什麼一定要小孩爭取第一名?一定要資優?」的感嘆,跟他的親身體驗有關。
弟弟一路從中學到大學、研究所,都是第一名校,但他從來不是每次考試都拿第一名的資優生,也沒讀過資優班,他只是一個比較自動自發、知道要為自己念書、懂得從學習中得到快樂的普通孩子。所以我不必花心思在他課業成績上,母子倆最常花時間的是聊天、分享閱讀書報雜誌的心得,以及談論人生觀、價值觀等話題。
在談天的過程中,我非常心疼的發現,在他周圍有不少聰明學生,是被父母逼著讀書的,這些聽從父母意思的孝「順」孩子,不是自己喜歡念書、求知,所以有人十分不快樂,甚至人格扭曲,也有些人雖然順利進入職場,但選擇的是合乎父母期待、社會觀感良好的工作,每天從事不是自己感興趣的工作,不知該如何引燃對生命的熱情。
教育的目的,不就是在促使每個人獲得自我實現的機會嗎?但期待孩子成龍、成鳳的父母,費盡心思和大把鈔票,為孩子激發潛能、學著如何考出好成績,到底是讓孩子依照他自己的樣子自我實現,還是把孩子當成實現大人願望的犧牲品?
(本專欄隔周三見報)
【黛媽咪幸福花園】中時部落格:http://blog.chinatimes.com/
melodywang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