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如春夢了無痕」出自蘇軾〈正月二十日與潘郭二生出郊尋春,忽記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詩,乃和前韻〉:「東風未肯入東門,走馬還尋去歲春。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江城白酒三杯釅,野老蒼顏一笑溫。已約年年為此會,故人不用賦招魂。」此詩第二聯衍化出「人似秋鴻」與「事如春夢了無痕」兩句傳世名言。
話說宋神宗元豐二年,蘇軾因烏台詩案入獄,次年謫遷黃州。宋神宗元豐四年,人在黃州的蘇軾,已過中年,對人生已有一番體驗。詩題裡的潘、郭二生,指的是潘丙與郭遘。
他們在蘇軾剛至黃州時,便已相識並出遊,得詩〈正月二十日往岐亭,郡人潘、古、郭二人送余於女王城東禪院〉。隔年同日出遊,憶及去歲舊事,乃作此詩以和前韻。二詩相隔僅一年,但境界已大不相同。
由首聯看來,應是嚴冬風寒時出遊的。因此頷聯才會生發「人似秋鴻來有信,事如春夢了無痕」的無常之慨。顯然已歷盡滄桑的他將自己半生的人生體會化約為兩類,一是「人似秋鴻來有信」,一是「事如春夢了無痕」。前者指的是人力所能掌控的部分,如同時節已至應約而來的秋鴻般,一般人大都能夠舊地重遊。後者感嘆往事縹渺,了無痕跡,只留下無限眷戀。人間種種事端仿如春夢,夢醒了也就跟著遺忘了。由此可見蘇軾對人、事的通情達理,已臻化境。
頸聯提及蘇軾一行人所遊之地──岐亭,本名楚王城(楚國春申君封地),傳說此城住有武功奇高的女子,因名「女王城」。原來陪他同行的尚有以懼內出名的俠士陳季常,「河東獅吼」即為蘇軾戲弄他的故事。
此時,蘇軾的繼室王閏之和愛妾朝雲皆健在,而陳季常恰恰是蘇軾在鳳翔府時結識的摯友,他對蘇軾的元配王弗應十分熟悉;陳夫人與當年蘇夫人王弗應該都被視作女王罷。一行人至楚王城(女王城)一同飲酒,談笑往事,無限愜意。
末聯「招魂」典出宋玉為諷諫楚懷王,勸之招回屈原所作之〈招魂〉。由此可知,蘇軾已定約,年年要來此處會見朋友;並要好友們不要為他進行任何招魂式的平反。
蘇軾以「人似秋鴻」、「事如春夢」點出其人生進境。生命中有許多事是可以確定的,但還有更多是難以掌控的。蘇軾通透了這點,所以能夠於平常處體味人生,以致產生澄淨如斯的智慧。
凡塵俗事,掛礙者多,唯有回到本心,方能體會蘇軾的了然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