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正在架設的「台灣動物新聞網」電子平台,是專為「動物保護公民記者」由各地回報故事與訊息的,他們與眾不同的是,身為動保公民記者的一份子,都必須具備動保觀念,這與行政院農委會委託協會辦理「動物保護志工銀行」所強調的願景—「培養社會具備動保觀念,讓社會與志願服務者相互受益」不謀而合,他們認為,愈了解動物的人,就愈願意保護牠們。
「保護動物沒有那麼簡單。」為阻止動物被不人道對待,協會推動保護觀念的系列課程,例如動物保護志工經理人讀書會等,從台灣動保歷史、流浪動物分布、志工實務、動保法案例探討、動物行為分享,到收容所環境與動保組織管理等,動保協會研發助理粘雨馨說:「要簡短地闡述動物保護的概念很困難,所以動保公民記者需要培訓,在愛狗的熱情上須有專業認知。」
粘雨馨表示,尤其是與流浪動物相處,必須先觀察牠們的行為是否偏差,例如亂吠、亂咬、亂吃東西,經過矯正後的動物能夠聽從指令、融入人類的家庭生活,而義工在接受訓練後,也可以知道像巧克力、咖啡、生食、菇類、人類的食物、洋蔥、海鮮與牛奶等對貓狗有致命的傷害,不致於愛牠反變成傷害。
「牠們要的不多,靠在腳邊,就能滿足。」保育場收容了各式各樣的流浪動物,犬隻最多,大部分都受了傷,不過員工在相處後發現,每隻都很出色,不懂為何招致遺棄,像「Lucy」穩重安靜、「大業」滿足於靠在腳邊、訓練五個月就奪下第三屆全國犬隻錦標賽亞軍的「滷蛋」,及努力戰勝心絲蟲病魔的「蟲蟲」,還有善於觀察、喜歡與大型犬較勁的「大白」,種種故事都振奮人心。
粘雨馨說,無論是公民記者或志工銀行,目的都是了解動物、展露社會光明面,這個社會需要這些故事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