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守規則才是交通事故死亡率偏高主因 與其在狹小馬路硬畫出機車道 不如嚴查重罰
交通部統計,相較先進國家,台灣交通事故偏高,其中光機車事故比率就占六成。為預防死亡車禍,道安會認為「分流最重要」。
汽機車分流概念不算新,問題在於能否做到?台北市敦化自行車道就是一種分流概念,但設置以來,不但經常被汽車佔用,加上設計不當,單車族往往需要「蛇行」通過,仍然與汽機車「混流」。
台北市議員公布民調,六成九受訪者不支持自行車道政策,七成七贊成廢除。民眾不支持的原因之一是,本來就狹窄的馬路硬畫出單車道後,結果道路面積縮小,更常堵塞。汽機車分流也有相似問題,在台北、高雄、台中等都會區,主要幹道幾乎都無空間再規畫機車專用道。
機車事故死亡率高,與機車過多也有關,台灣幾乎平均一人有一輛,人車比在世界很高;道安會認為高持有率,是事故死亡率原因之一。但這兩種比率不同,不能混為一談。
道路上,常見機車騎士騎在內側車道,利用快車道超車,不守交通規則才是死亡率高的主因。現在雖沒有機車道,但按規定機車需行駛外側車道,若機車騎士都能遵行,事故應會減少。
筆者從前騎機車,很怕汽車來撞我,因為「肉包鐵」畢竟不如「鐵包肉」。但現在筆者開汽車,又害怕機車來撞我,因為很多機車橫衝直撞,「視死如歸」。
而且,除了台北、高雄、台中等都會區,其他二、三級城市及鄉村地區,很多機車騎士根本不戴安全帽,這也是高死亡率的原因之一。
汽機車分流事實上無法全面做到,台灣地狹人稠,除主幹道,其他小路、巷道也不可能劃設專用道。如果機車騎士無法改變壞習慣,即使主幹道汽機車分流,死亡車禍仍會發生。
「肉包鐵」的機車,是需要小心駕駛的交通工具,對違規者應從嚴取締、從重處罰。此外,重大違規應「上課」一天,宣導交通規則,因為「上課」需要花費時間,學生族、上班族的「損失」很大,才能產生嚇阻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