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不時想起,二十年前爸爸年邁之時,好幾次與我半開玩笑說,「我真害怕我的積蓄用光後,我還活著,那要怎麼辦?」我當時覺得他太多慮,總是回他說,你還有我們呀!我們一定會照顧你的。
退出職場後,我這幾年終於體會爸爸的心情與感受,其實爸爸並不是擔心我們不奉養他,他害怕的是,到了晚年,會增加子女的負擔與壓力。
因之這個問題近年來時常在我腦際,擔心自己到了沒有固定收入的老年,身邊的積蓄又不足以支付生活所需,真不知如何能在不給孩子增添負擔的情況下,有尊嚴地度過餘生。
最近引起話題的「以房養老」概念,我是十分贊成的。將房子抵賣給銀行,銀行每月發送現金,既不用搬出老宅,也不用擔心日常生活的開支,更重要的是,不用向子女伸手求援。
不過這個觀念提出來以後,引起社會很大的討論,有些人認為,中國人的習慣,總想身後留一點什麼給孩子,許多人寧可沒飯吃,也要守住房子。
「我死後房子就是你的了,現在供應我生活所需,也是理所當然的事」,這是許多老年人的想法。但是下一代的想法不一定相同,他們可能正處於子女求學,手頭現金不足的窘境,每月要在薪水中拿一點錢供養父母,對於大多數靠薪水過活的人可能有點困難,更何況,他們都有另一半,若要同時顧及雙方父母的生活,確實承受相當大的壓力。
也有人認為,「以房養老」這個理想執行起來有其困難度,每幢房子因地區、環境、屋齡不同而價值不定,每個老人的壽命及健康狀況不一,如何評估及支配,甚為複雜,實施機率相當低。
以前曾看過蔣經國總統的老師吳稚暉的遺囑,印象極為深刻的一句話是:「生未帶來,死乃支配,可恥」。我想,稚暉先生是一個思想先進的人,他一生清貧,會講出這麼重的話語,主要是想糾正一般中國人為子積財的觀念。
要留點財產給子女,每個人都這麼想。不過,看到社會上許多子女,在父母過世後,為了分產反目爭吵,甚至不相往來,那就真是辜負父母親的美意了。
我一向以為,兒孫自有兒孫福,像我們這輩為人父母者,大多提供子女接受基礎教育,讓孩子有立足之技能,只要顧好自己的身體,在健康上不給子女添麻煩,在生活上獨立自主,也就不需要太在乎百年之後,是否能留錢財給他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