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們在「重陽」這一天都要飲菊花酒、吃重陽糕。例如〈都門雜詠‧論糕〉詩云:「中秋才過又重陽,又是花糕各處忙,麵夾雙層多棗栗,當筵題句傲劉郎。」
此詩將當時重陽節做糕、糕的形式,以及吃糕的盛況,描繪得淋漓盡致。
《齊人月令》中說:「重陽元月,必以糕酒登高眺遠,為時宴之遊賞,以暢秋志。酒必採茱萸以泛之,既醉而還。」其中也有「糕」之語。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九月初一時就開始吃花糕。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此風俗一直流傳到清代。
緣何重陽節要吃糕?一般有如下四種說法:
一是祛邪避災:在《五雜俎》中有如下記述:「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可迎福接吉,消災避邪。」
二是登高之意:如平原地區沒山無法登高怎麼辦?古人以「吃糕」代替「登高」。
三是尊老敬老之舉:江南地區流傳一句話:「重陽不吃糕,老來與人告。」
四是祝福之意:重陽要吃糕,百事俱高。
在不少地方,為了顯示「重九」象徵,人們特意把重陽糕做成九層高,象徵重九登高。並插上紅綠三角旗,象徵插茱萸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