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飯後,孩子在客廳玩耍,互相吹噓、比較誰能力強,誰比較厲害,我在旁邊聽著,倒也覺得童言童語實在好笑,不一會兒,吹噓、比較漸漸轉為言詞攻擊,兩人煙硝味愈來愈濃,只聽小女兒對他哥哥說:「好啊!你做得到嗎?你做得到再來說你真的很厲害吧!」
我在一旁接著說:「我做不到!你們兩個比較厲害啦!」霎時,兩個小朋友哈哈大笑說
:「我們比爸爸厲害!」接著跑到書房繼續玩別的遊戲,留下那個「比較不厲害」的我,坐在空空蕩蕩的客廳,喝著茶,靜靜的想著「你做得到嗎?」這句話。
我在想,我會不會也常常講一些自己做不到,卻又要別人做到的事呢?
會吧!我驚覺我的確如此。在我當老師的工作中,曾經如此;在我當父母的角色中,也曾如此;在我評論別人的言行中,更是如此,我也不過是個「嚴以律人,寬以待己」而不自覺的凡夫罷了!真是慚愧!
除了「你做得到嗎?」這個問題,其實更應該去想的是「你願意做嗎?」「你歡喜做嗎?」這兩個問題。
我們當大人的,總有千百萬個理由說是「為你好」、「長大你就知道」或「以後你會感謝我的」等等,但是,姑且不用偉大的說要「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只要平常心的想想,如果是我自己,「我」做得到嗎?我真的「願意做」?「歡喜做」?還是真的能「甘願做」?「歡喜受」?這樣也就很好了。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