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統計,台灣十八歲以下的青少年及兒童,每人可分配到的遊樂場地,只有一張教室課桌椅這麼大!小朋友們不僅沒有足夠空間遊戲,課餘時間也多半被補習、才藝課程填滿。
雖然許多家長覺得玩遊戲,浪費時間又沒用,但專家指出,其實「玩」才是孩子身心發育最重要的元素!節目中邀請輔大兒童與家庭學系教授陳若琳、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金車教育基金會執行長孫慶國,從他們的專業經驗,分享大人如何成為孩子的好「玩」伴,來彌補現代兒童缺乏同伴的缺憾!
專家指出,少子時代來臨,造成獨子容易缺少同儕經驗,加上父母的保護,以致於依賴性較高、人際溝通與合作能力較不足,但是藉由「遊戲」經驗,可以幫助孩子學到創意、情緒管理與團隊合作。
孫慶國發現,都市孩子有「飼料雞」的傾向,體重較重、近視比較深,活動力不強、不愛動,不過這些孩子的父母,很多也是「飼料雞」,可見,家長扮演的角色,正是關鍵!
專家建議親子之間應培養共同的嗜好,年齡較小者可以到附近公園溜冰,大一點可以選擇球類運動,同時可以從小帶孩子去看籃球比賽,先培養興趣後,等到孩子有同儕球伴時,父母再退到幕後。
另外還有一些地方也可以多加利用:
1.河濱公園:騎腳踏車,健行,是全家的歡樂運動場。
2.博物館、國家公園:不僅收費便宜,爸媽還可以利用主題活動,出題給小朋友,鼓勵孩子自己找相關資訊解題,讓休閒變得有價值。
3.校園:學校的環境設施因為有定期維護,安全度比公園更高。
4.社區、親友家:讓小孩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區,或是互邀體驗親友不同的生活區域環境。
5.參加公益組織舉辦的休閒活動,或是公辦的體育運動營隊,另外也可組好友團體,輪流規劃假期、照顧小孩,讓周休二日滿足孩子與父母期待的身心饗宴。
更多關心孩子成長的內容,請鎖定周一至周四晚間九點,人間衛視「 2100教育開講」,關心咱的孩子,大家作伙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