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容器回收率95% 成效獲國際讚譽 將修法將回收責任回歸製造業者
【記者高堂堯專題報導】各式各樣的塑膠容器在國人的生活中唾手可得,數量也相當龐大,加上石化產品的特殊性質,容易對環境造成不良影響,向來都是環保單位資源回收的重點項目。
然而,全國工業總會日前卻披露:近十年來,台灣PET(寶特瓶)塑膠容器的回收率每年都「爆表」,達百分之一百一十至一百二十;全國工總表示,這顯示負責管理、輔導回收業者的「資源回收基金管理委員會」,在生產製造商和產品流通量的登錄上長期出現漏洞,也造成地下製造源頭橫行。
在全球暖化和氣候變遷議題愈趨沉重、環境意識不斷高漲的今日,如何將資源回收再利用的效能極大化,顯然是影響人類和自然環境是否能夠永續的重要關鍵,國內資源回收機制的運作成效,以及新近的國際潮流,也是值得關注的重點。
厲行稽查確保成效
對於PET容器回收的問題,資源回收基管會執行秘書林建輝回應表示,這是導因於統計細節的誤差:全國工總的回收率計算是用「回收總重量除以製造總重量」而來,但在回收容器內往往會殘留飲料等液體、增加重量,加上逃避登記的不肖業者,使製造總重量降低,一消一長間,才產生不符常理的回收率數字。
「實際的回收率,應是回收的重量除以所有的容器重量。」林建輝表示,目前國內包括PET、PVC等七種塑膠容器(見表)的回收率,實為百分之九十至九十五,成效堪稱卓著。
「地下經濟」是每個國家都會面臨的問題,稅捐稽徵處每年統計的逃漏稅比率都占實徵稅收的三成,林建輝表示,就回收基金而言,也有三成左右流落在外的「呆帳」,為對合法繳款的業者表示公平,回收基管會每年都會對地下業者厲行稽查工作,或輔導重新登記。
回收基金規模不小
礙於人力不足,回收基管會目前都是委託會計師事務所執行,從賣場通路記錄、民間舉報等管道,過去十年每年大概都會查到三至四億元的漏繳款額,總共追回約三十億元,另有十億元是經由法院裁定強制執行。
經多年運作,目前資源回收基金規模不小,林建輝表示,信託基金的部分就有九十億元,也因此引發了民間業者的質疑聲浪,認為既然已經有充裕經費,應有減免收費的空間,甚至懷疑基金的執行內容而要求監督。
在國外、如歐盟的回收機制,是要求產業必須完全負責、自行成立聯合基金會組織,如此確可避免業者對費率的疑慮,國內也已經進入修法階段,未來將朝把權力下放和責任回歸業者的方向進行。
業者應負社會責任
「不過,去年金融海嘯期間,歐洲廠商倒的倒、漏繳的漏繳,回收基金大亂,我們反而可以持續穩定地營運。」林建輝說,很多國家對台灣的制度大加讚賞,如中國大陸已公告二○一一年要建立相仿的回收基金;而國內產業規模不比國外,也有很多業者、特別是生產家電等大型產品的業者,對自行組織、進行回收工作興趣缺缺。
歐洲、日本的回收基金規模都比台灣大,向源頭業者收取的費率也較高。林建輝表示,基金的徵收本來就該基於「汙染者付費」原則,確實地將產品的「生命周期」納入考量,譬如一輛汽車從製造、購買使用到報廢,約有十年的時間,基金就是處理車輛在這十年內造成的環境債,如果源頭業者不願負擔這些成本,屆時將造成惡性循環和環境壞帳,且債留子孫。
基管會目前也積極鼓勵業者承擔環境責任,如茶飲料在瓶身上包覆的膠膜包裝,如果業者願意採用跟瓶身同樣的塑膠材質,方便回收業者處理,就會酌情降低他們的基金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