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專題報導】「六歲前的孩子,最重要的是教會他們如何照顧自己與融入團體生活。」長年從事幼童教育的南海幼稚園園長張衛族表示,人的一生歷經嬰兒、幼童、兒童、青少年、成年、老年等許多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人生功課」,等著我們去學習。
以六歲前的學齡前兒童來說,張衛族認為,這階段最重要的「功課」,就是良好品格的形塑與生活教育的養成,父母與老師有責任教導這個階段的幼童如何融入團體與同儕生活,教孩子了解「分享」與「關懷」的真諦,學習如何自己吃飯、上廁所等生活能力,即使父母沒有陪伴在身邊,孩子也會懂得照顧自己、逐步養成為自己負責任的態度。
對此,台北市老松國小校長簡邑容語重心長表示,人一生中要學習的「功課」已經很多,幼兒階段可以說是我們這輩子最無憂無慮、自由發展的時期,父母實在沒有必要讓一連串補習壓垮了孩子的快樂童年。
台北市國中學生家長會聯合會監事長許永佳說,他能體會父母的憂慮,擔心孩子若不提早補習就會輸在起跑點上,但他也強調,父母要懂得「適可而止」,不要一直逼孩子非學出成績來不可,例如學鋼琴是為了讓孩子體會音樂的美好與節奏的豐富,而不是為了讓孩子參加鋼琴比賽拿冠軍。他強調,無論是那種才藝,父母都要尊重孩子興趣,而不是拚命趕鴨子上架。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理事長謝國清則建議,教育當局應盡快邀集專家學者討論,一方面釐清補習教育政策的方向,一方面也明白告訴家長,究竟六歲前的孩子適合學習那些才藝,讓父母有所依歸,不會因為過度焦慮而送孩子學東學西,如此一來,不只孩子累、家長自己也很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