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推廣在地老化,華山基金會先讓老人cosplay,再找年輕學子與老人互動,讓阿公阿嬤快樂變裝。記者李祖翔攝
高齡化社會 強化經濟、醫療、社區服務、大眾認知 創造老人價值
重陽節將至,在祭祖與敬老的同時,多少會聯想到老人人口激增的問題。根據聯合國定義,老人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的百分之七,即稱為「高齡化社會」,而截至今年九月底為止,台灣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總人口的百分之十點五,新生兒人數卻不斷創新低,「未來老人會不會無人照料?」成為熱門的話題,不過,老人福利團體對於老人議題,各有不同著重面向。
老人福利聯盟/
督促修法 關注棄養
老人福利推動聯盟秘書長吳玉琴說,「老人棄養」問題需要社會關注,因為對棄養與暴力對待等問題,一般以重視兒童居多,但不少團體在受理的個案中,發現往往有一兩例對象是老人;但因對老人的熟悉度不高、專業度不足,例如失智會引起暴力行為,所以向法院申請保護令,但對老人而言根本無濟於事,「他們生病了,沒辦法克制自己的行為,保護令不能解決問題,應該透過專業訓練,適當引導。」
在修法上,老盟以「老人福利法修法」和「督促國民年金」為重點。常有人認為給老人愈多福利,年輕人的負擔就愈重?吳玉琴解釋,以前政府發放老年津貼,是由政府的稅收來負擔,但改為國民年金後,卻是讓年輕人為自己的年老負責,年輕時儲蓄,政府補助四成,年老就能領回,對於沒有保險的人有不少助益;只是全世界都面臨高齡化的現象,加上少子化的影響,勢必領的人多、繳的人少,年輕人負擔無可避免。
老五老基金會/
教育子女 重視失智
老五老基金會主任張美淑認為,社會需要重視的是「老人失智」,因為即使是高知識份子,對失智症的認識仍然不足,也不容易接受父母罹患失智症。失智症的症狀包括忘了子女是誰、忘了是否吃過飯、突然的暴力行為等;許多子女認為父母亂打人是中邪,帶他們去收驚,卻不知道他們是因為生病,產生幻聽和幻覺。
又如長庚醫院在本月成立失智症中心,神經內科醫師徐文俊指出,失智不等於癡呆,而失智症依據不同病程階段,有各自的照護需求,對照顧者而言時間較長、患者就醫困難,而且主要治療方式是「非藥物療法」,在治療方面需要專業且多元的服務。
所以張美淑說,子女對失智應有充足的認識,也要評估是否有能力照顧,若送往一般的安養機構,失智惡化的速度容易加快,而要民眾對失智症有認識,也必須要將「社區發展議題」當做聚焦的重點,推廣對老人失智的認知教育可以先施作。
華山基金會/
義工陪伴 聚焦三失
華山基金會公關暨社資部組長吳婉蘭表示,華山的服務聚焦在「三失」,即失能、失智、失依上,弱勢老人多是「邊緣戶」的身分,由於擁有房子與田地而不在政府救助的範圍,因此沒有能力下田或沒有子女供養,三餐沒著落,只能用急難救助的特殊個案處理。這些偏遠郊區的老人通常不識字、缺乏交通工具,醫療資源不足,所以社會最應付出的就是用義工陪伴、送醫,政府也應盡快規畫協助邊緣戶的方案。
除了經濟問題,吳婉蘭根據多年照護經驗指出,每個老人服務團體的宗旨不離「在地老化」和「陪伴、關懷老人」,但是各團體的表現方式不盡相同。
大致說來,老人福利團體儘管看重的議題不同,卻都點出了「經濟」、「醫療」、「社區服務」和「大眾認知」四個要點,證明老人問題與大環境息息相關;要如何找出創造老人價值的最佳方式,還需要社會大眾細思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