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市有一群家長,花大錢把孩子送到心智研究機構上開發心智課程,希望能對課業有幫助,但教學內容竟有吞火、扎針、走碎玻璃等危險動作,業者說是訓練膽識,突破對課業的恐懼,家長聯合指控業者不人道,將提出告訴。
我看了新聞有個感想,業者的行為固然可議,但家長目的是為了孩子功課,有沒有想到其他?
筆者住家附近有一戶人家,與鄰居相處不睦,有一次聽屋主吹噓他就讀國中的女兒智商高、成績棒,但據他女兒同學轉述,屋主女兒IQ沒話說,但EQ零蛋,和家長一樣愛計較、不合群,人緣不佳。
我想起發生在美國華盛頓的一則拾金不昧故事。三十年前,一名商人的妻子,在一個冬天的晚上,不慎把皮包丟在醫院裡,皮包內有十萬美元,還有一份機密的市場訊息,商人連忙趕到醫院尋找,只見清冷的走廊裡,一名凍得發抖的瘦弱女孩靠牆蹲著,緊緊抱著皮包。
這名叫希亞達的女孩,家境貧窮,是來醫院陪相依為命的病重媽媽看病,她曾祈求上帝保佑,碰上好心人救媽媽,不料撿到皮包,母女都被成疊的鈔票驚呆了,但她們明白,這些錢可能治好媽媽的病,但媽媽卻叫希亞達到走廊,等丟皮包的人領取。
商人感動之餘領養這個女孩,並協助她完成大學,畢業後留她在公司服務,富商一直沒說原因,只在遺囑中透露心中話:「當我站在貧病交加、拾巨款而不昧的母女面前時,我發現她們最富有,因為她們恪守至高無上的人生準則,這正是我作為商人最缺少的,是她們使我領悟到人生最大的資本是『品德』」。
教育的目標若只是注重智育,恐怕會失去人生最大的資本。
潘扶敏(北縣板橋/退休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