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岸學生交流活動頻頻出現爭議,先有大學「偷跑」,同意學生到大陸大學修課,再回台拿學分;之後又發生國內有三所科技大學招收對岸的學生來台就讀,但學費減半,遭外界批評對本地學生不公平。這兩起事件的問題都出在國內對承認大陸學歷政策舉棋不定以及少子化的衝擊。
淡江和東吳大學同意學生到大陸的大學修課,最久可溯至三個學期以前,兩校共有七、八十名學生。雖然人數不多,但因為我國尚未承認大陸學歷,教育部認定校方偷跑,不但要開罰學校,扣除補助金,學生因在大陸的學分全部不算,須在台補修,甚至面臨延畢的問題。
從政策面看,學校的確違法。但由教育的立場看,現在全世界只有台灣不承認大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一流名校的學歷,這是很荒謬的事。
在人才全球流通的時代,大陸的好大學對台灣學生有強大吸引力,政府再不積極開放大陸學歷,被對岸學校吸引的學生,很可能高中畢業就去大陸讀大學,根本不再回台拿學位,將來他們的大學畢業證書上印的是中國,而不是中華民國,這又是誰的損失?
至於朝陽、建國、中州三所科技大學招收了二百多名大陸學生,並且給予學費減半,雖然對本地生不公平,但學校這麼做,有其苦衷,少子化已經使高中職發生招生不足的事實,大專院校自然有危機感。
而且,去年之前,國內的學生赴大陸,也有學費減免的優待,這是各國吸收國外學生常見的手法。事實上,學費減免之外,還有豐厚的獎學金,去年,香港就有大學以一學期約新台幣五十萬的條件,吸引了好幾名學測七十四級分、足以上台大的學生赴港讀大學。
從這些發展可以明顯看出,台灣的大學內有少子化的衝擊,外有他國大學重金誘之的競爭,政府及大學再不積極面對,想出更好的辦法、提供更多的資源,大學招生勢必面臨更多問題。
擴大學生來源是根本的解決之道,但前提是國內要先承認大陸學歷,大陸的高中生才能來台灣讀大學、大學生才能來讀研究所。但有關採認大學學歷的辦法,民進黨時代行不通,馬政府上台後,進度仍是原地踏步。
而在時機上,目前又有更重要的金融MOU及ECFA待簽,考量國內的政治氣氛,是否會一口氣順利通過承認大陸學歷相關辦法,前景看來並不樂觀。
而且,即使通過採認大陸學歷辦法,國內很多大學認為,也未必吸引的到好的陸生。因為,教育部在相關的草案中規定,大學不能給陸生獎學金。然而,歐美國家基於務實的延攬人才需求、以及政治上與中國建立全面良好關係,早就對大陸留學生制定優渥的獎學金,台灣如果不給獎學金,又如何吸引陸生?
從兩岸經濟發展軌跡可以發現,有利雙方的發展,永遠無法以人為力量禁止,兩岸教育、人才交流亦然。教育部開罰之餘,應該認真思考學校與學生的實際需要,早日開放正式交流管道,才可以形成人才互通的雙贏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