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日前質詢勞委會主委王如玄,若兩岸簽訂ECFA後,會有多少勞工受影響,結果引發八萬、十二萬、數十萬的數字大戰,但真正焦點不在勞委會有無推出救濟方案,而是在資訊不透明下,人民因不了解而產生的恐慌,成為政客炒作的工具。
若台灣勞工特別是底層勞工,把ECFA和工作權不保畫上等號,不安的心理擴散,甚至蔓延到各個產業勞工,或被資方利用為裁員、減薪的理由,那政府真該檢討,何以自稱準備好的執政者,高喊要庶民經濟的內閣,卻演出搬磚砸腳?
開放和自由化是全球化必經之路,但也是雙面刃,在競爭下會影響產業的變動,國內會有產業消失、品牌不保,甚至財富重分配,勞工在整併過程中可能工作流失,這是事實,但若到了兩岸間都快要簽下ECFA的此刻,大部分勞工仍一頭霧水,各產業也都在摸石過河,那會衝擊政府的領導能力,和人民對政府的信任。
政府別再說些民眾聽不懂的解釋,應用淺顯易懂的庶民知識,把ECFA說清楚講明白,勿使台灣在邁向國際化時,出現排斥與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