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就會有人問我們的「願望」,直至長大,仍會有人想暸解我們這些青年學子們的願望。甚至於初出社會不久,連我們自己有時候也會問「我們到底想要什麼?」可以發現人們總是活在希望裏,心中總是有所祈盼,只是隨著歷練而愈來愈實際。然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與其是對此不如意懊惱不已;還不如放棄這樣無意義的煩憂,試著拋去此些無中生有的壓力,回過頭來凝視那「十之一二」,能否擴大為自己生命中最大的歡喜,或是創造最佳的生活信念,甚至於停一下腳步來學習欣賞周遭的人、事、物。
人之所以有種種的需求,是來自於不滿足,或說是一心想佔有什麼,偏偏就有人會調適不當而做出種種的憾事,也就難怪所願皆不成了。佛典上說:「人見如意寶珠,所願皆得。」此中的「如意寶珠」並非是指世上哪一種稀有的珍寶;而是一種殊勝的智慧。此智慧絕非一般人所說的智商測驗分數;而是融合了一切生活智能,不再會為世間的遷流變化而終日躁擾不安,面對點頭之交或不認識的人,更願意展現出和善的微笑,自發性的隨手行善,不再賣弄小聰明,自然就不會遇上「聰明反被聰明誤」的窘境,所以佛陀又提醒我們世人在待人處事、生活工作上,「若般若慧發,則一心具足萬行,此則可以如意寶珠為喻。」強調了凡事所花的力氣與時間,不見得會與成效成正比,終至身心俱疲而放棄。想要擁有「一本萬利」的生活,先要勉強自己學習以無欲求、無瞋恚且非意氣用事的智慧來重新出發,自能「如如意寶珠,隨所願皆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