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講--宗教祈禱的意義

 |2006.04.30
709觀看次
字級

祈禱,原是宗教信仰者的生活修持儀式之一。世界上的各個宗教皆有其專屬的宗教儀禮,例如:佛教的朝山、回教的齋戒、天主教的望彌撒等,唯「祈禱」幾乎是一切宗教信仰者日常都會遵行的儀禮。

追溯祈禱的根源,中國傳統民間的習俗,如:蜡祭、慶賀等,都含有向神祇祈禱,以除災增福的儀式,君王也有宗廟祭的活動,以求國泰民安。印度古代婆羅門尊奉的《吠陀》聖典,甚至於在《聖經》、《可蘭經》等的內容裏,都有讚頌、祈禱等的文字。在佛陀時代,僧侶們在接受信施供養後,也會為信徒說法並祝禱之。佛教歷代祖師大德們更留下了各種懺儀、「發願文」、「回向偈」,乃至於近來佛光教團奉行的「佛光四句偈」等,除了讚頌三寶的功德,感恩眾緣成就之外,更進一步的透過祈禱來自我要求、自我淨化。因此,佛教的祈禱實含有「祈願祝禱」的另一層深刻意義,信徒透過和佛、菩薩的感應道交,與聖賢往來親近的宗教儀式,令人心生慚愧,改往修來,立下濟世的宏願。

祈禱雖為各宗教所倡行,然而不同的宗教對於祈禱的形式與訴求,都有不同層次的內涵。祈禱的地點,可以在公眾的集會,也可以在家居的聯誼中進行;祈禱的時間,可以是日常固定的,也可以是方便隨緣;祈禱的程序可以是團體共修的,也可以是私人密行;祈禱的次數可以一日一次,也可以一日數次;祈禱的儀式可以在內心默禱,也可以大聲的朗誦。佛教徒每天的早晚課誦及共修法會,都是自利利他的祈禱。祈禱時可以站著、坐著、跪著或跪拜,可以雙手合十,也可以手持經書、念珠等。

祈願既可為自己,也可以為他人祝禱。祈禱的意義很多,包括祈求、感恩、懺悔和祈願。一般人以祈求為多,例如求健康、求財富、求平安,或是祈求寬恕等,含有懺悔的意義。一般的祈禱,多以求福袪禍為目的,將信仰的對象視為「有求必應」萬能的神,人們相信運用膜拜、獻祭、讚頌等,能夠得到神的恩惠和賜與。佛教的祈禱之道,雖也有相關宗教儀禮的制訂,卻是建立在「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的基礎上,更藉由祈禱的橋樑,與佛、菩薩的親近往來,令人知過遷善,學習聖賢的願行。祈禱是神聖純潔的宗教禮儀,如清水能洗滌污垢,如日照能成熟萬物。祈禱可以挖掘我們內心的能源,增加善業的力量,讓我們心中有佛,轉凡為聖。

有鑑於祈禱對心靈淨化的功能,一九九八年八月,星雲大師開始撰述「佛光祈願文」,從晨起到夜眠,對象則涵蓋各個階層,有為孕婦、新生兒、老人、生病者、父母師長、殘障者、受刑人、警察、消防人員、駕駛員、清道夫、臨終者等社會大眾祈求,及參加朝山、水懺、梁皇、佛七法會者等,讓大眾皆能依此信受奉行正道,減少煩惱,增長我們的慈悲和智慧。
(摘錄自《佛光教科書》第九冊第十九課)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