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一位八十歲的老太太,晨間運動過馬路時,突然因小貨車緊急煞車,受到驚嚇跌倒摔傷,送醫時,頭部撞傷、眼睛腫起來,肩膀脫臼,傷勢嚴重。醫師提醒,入秋後,天氣漸涼,臨床上老人家跌倒比率增一成,更易衍生棘手的骨折問題,家人要小心防範。
台北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張訊說,老人因器官功能退化,骨質疏鬆,加上秋冬氣溫低,手腳協調性差,一旦跌倒骨折,長期臥床,容易引起褥瘡、泌尿道感染,甚至會愈來愈沒胃口造成營養不足。
另外,也因行動不便,讓老人原本罹患的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等慢性病更嚴重,有的因此死亡。
根據流行病學調查,台灣每年因為跌倒造成死亡人數平均三百三十五點一人,其中六十五歲老人占百分之四十三點八一。另有學者研究顯示,老人家重複跌倒的比率高達四成,長輩與家屬不可不慎。
張訊表示,常遇到老人家沒踩穩或動作太快,一旦骨折或跌坐脊椎壓迫嚴重,復原時間至少三到六個月,許多老人慢性病多、抵抗力弱,長達半年的復原期,會挺不過來而致死;有的老人跌倒後,害怕再次跌倒,因此限制自己活動,久而久之失去行動的能力,身體功能愈來愈差,使家屬很困擾。
台北市衛生局醫謢管理處處長高偉君說,家中浴室、房間是老人家最容易跌倒的地方,一旦跌倒,可尋找周邊固定物抓握,以分散跌倒衝擊力;或沿著地板,讓身體靠著一個穩固家具休息呼救,都可降低跌倒傷害。
避免老人家跌倒,可透過環境、簡單運動及視力照顧改善,若能增加長輩預防跌倒的技能,無形中保護自己,也減少醫療成本。
衛生局昨天也發表「保命防跌十三招」,提醒民眾,只要在日常生活中運用十三種簡單的小方法,就能預防老人跌到骨折,擁有健康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