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團體關心的議題愈來愈多元化,而造成這種現象的主因有二,一是因應時代環境的需求,認為單一的服務目的與對象,無法讓組織達到永續經營;二是他們也逐漸意識到,整個社會、大環境與倡導的議題息息相關,具有不可分割性,例如兒童校園和交通安全是靖娟基金會的專業,但基金會也不忘朝一般大眾的交通安全倡導著手,例如:舉辦鼓勵乘客與駕駛良性互動的公車禮貌心運動。
靖娟基金會是民國八十一年五月十五日,因一起滿載幼稚園娃娃的火燒車意外,林靖娟老師雖然帶了幾個孩子逃生,但看到車上還有受困的小朋友,奮不顧身地冒著火勢再重返車上,由於安全門與滅火器無法使用,只得將孩子從車窗遞出,直到火舌襲來,仍緊抱四個孩子。
為感念林靖娟義行,受難者家屬及熱心人士共同成立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希望延續對孩子的關愛與保護,協助因兒安意外而需要救助的家庭。
熟知靖娟基金會的人,都知道她們倡導的議題,例如兒童安全座椅、幼童專用車法規修正、通學環境勘查、遊戲設施安全、目睹意外事故的兒童創傷輔導等,她們也陸續發展了提供弱勢兒童課後照顧、個案管理的「福安中心」服務,更開闢兒安專線供民眾通報。但基金會資源開發組組長許雅荏卻認為,倡導非主流議題的公益團體正面臨生存危機,公益團體傾向以多元發展的方式找尋出路。
舉例來說,經濟不景氣影響了媒體對弱勢團體的態度,弱勢團體爭取權益已屬非主流議題,想提高媒體曝光率,倡導弱勢正義,卻被當成一般的商業對象,想曝光就必須「使用者付費」。
曝光媒體須付費
配合企業做活動
公益團體近年擴大服務主題,不約而同配合企業的公益活動提供服務,企業也改變過去投入的對象,轉而挹注經費在新的議題上;資源不均讓人煩惱,公益團體要存續也只能迎合「大眾的需求」。
靖娟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補充,在經濟考量下,不論是媒體、企業或公益團體都要考慮轉型,就如同消基會,推動與民生密切相關的議題,即所謂的「媒體導向」,但「使命仍該堅持」,別讓潛藏的危害,在有犧牲者出現的時候才被重視。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因為公益議題的背後的確需要由整體環境來扎根、打基礎,為弱勢爭取權益或預防未來災害發生,都需要各界支持與合作,只希望非營利領域的未來不會產生「弱勢中的弱勢」,讓協助弱勢的團體變成需要救助的弱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