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委質疑大學招生缺額擴大,今年就有二十五校新生報到率不到五成,比去年的十一校增加一倍多,有立委還擔心到了民國一百一十年,由於少子化關係,每年招生名額會減少百分之二,屆時會有七萬一千個缺額,可能有逾六十所大學因招不到學生而關門。
這在數字上推論是說得過去,可是數字統計之外,還有一些因素會決定與影響未來高教政策走向。

少子化固然會影響招生人數,但是一份美國高等教育運作制度中心的調查顯示,九成美國人認為,完成學業、追求更高學歷或持續接受教育,比較能吸引未來雇主,同樣有九成的人指出,深造可提高賺錢能力與升職的機會;換言之,多數美國人的想法是,深造得到更高學歷,不但可吸引未來的雇主,同時也能提升自己的優勢,為自己前程加分。
走向少子化趨勢的台灣,父母對孩子的培養,同樣不會只看到一般學歷就滿足,當然希望孩子能更上一層樓,甚至到外國深造取得學位,只要孩子有可能,父母不會吝於花這筆教育費。
台灣的一百六十二所大學,馬上面臨的問題除了招收新生要搶破頭外,更重要的是,一所大學能讓自己的深造教育,能否成為市場吸引人注意的大學呢?那份美國高等教育運作制度中心的調查就指出,不景氣時大學入學申請有上升的傾向,人們回到學校加強技能或取得證照,藉以提升競爭力,這個回流的升學趨勢,讓進入大學或深造教育成為一項投資,而這項投資將獲得回報,就是反映在他們的職位與薪資上。
所以,未來的高教發展,大學不能只是接受推申、指考招來的學生,需要大量開發在職場上尋求更上一層樓的潛在學生,問題是,那些大學有充分的師資、優良的教學環境和國際化的聲譽,能吸引這些學子?
台灣的高等教育已走向優質競爭之路,自然淘汰法則也已開始運作,這對大學是最殘酷的考驗,若大學是不朝開發深造教育學生的方向努力,不用到民國一百一十年就會自動熄燈,因為沒有學生會去就讀。
此外,立委對高等教育問題提出了質疑,但是否注意到,因少子化所形成的競爭型大學,是不是只培養學生的就業技能,對他們的品格、創見與視野,是否有深刻地教誨與磨鍊?這也是立委應該關注的事。
孔令信(台北市/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