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已依圓教的「六即佛」意,提到理乘、名字乘、觀行乘,以下說明其餘三乘:
若依教修行,能於五品弟子位後,獲得六根清淨,名「相似乘」。六根清淨的功德,能出離三界,入住一切種智海,雖進住真如實相中,卻不執著住相;從入初住,乃至到十住,獲得「真實乘」,遊於東方。若是進入十行位,遊於南方;若入十回向,遊於西方;若入十地,遊於北方。四方輪環沒有邊際,證得畢竟空而止於中央,即是入妙覺位,直至佛乘道場,即是此意也。
法法皆是如此,真理本來具足(理乘);今聽聞信受教法,故為「名字」;由教義起「觀行」,最初獲得「相似」,其次證得「真實」,次第獲得四乘,復繼住、行、向、地,各配以四方,最後止於中,成就「妙覺位」。如下圖:

《摩訶止觀》雖僅於「觀陰入界境」中說明坐中修、歷緣對境修止觀;於其餘九境,也是可以依此而類推來修。之前,端坐修「觀陰入界境」,如上所說,以下說明「歷緣對境觀陰界者」。
歷緣對境觀陰入界
歷緣對境觀陰界者:緣,謂六作;境,謂六塵。六作,指生活中的六種動作,行、住、坐、臥、(造)作、語;六境,指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塵。此六作與六塵是修行者之所緣境。
《大智度論》說:「於緣生作(為)者;於塵生(感)受者。」如修「般舟三昧」的常行方式(注{1}),「法華三昧」、「方等三昧」的半行半坐方式(注{2});或掃灑做事,皆有行動,皆隨自己的意念。假使不於行中,學習止觀,如何能迅速與道理相應呢?簡略辨別其相。(待續)
注釋:
1.常行三昧:又稱般舟三昧。即以九十日為一期,身常旋行繞佛,口常念阿彌陀佛,心亦常想念阿彌陀佛,以見佛為其目標。
2.半行半坐三昧:有(1)方等三昧:以七日為一期,誦持陀羅尼咒,觀實相之理。(2)法華三昧:以三七(二十一)日為一期,修行六根懺悔、誦經、坐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