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秋冬交替,中醫門診發現,顏面神經麻痺患者增一成。三軍總醫院中醫部主治醫師林齊魁建議患者,在西醫治療之餘,也可採中醫針灸治療,緩解半側臉麻麻鈍鈍的不適感。
林齊魁診治一名五十六歲女性患者,感冒一周後出現右臉麻痺、右眼無法閉合、右半邊舌頭麻木,右半側額頭無抬頭紋,喝水時水容易從右側嘴角流出等毛病,經診斷為顏面神經麻痺。
患者曾到西醫就診,被診斷為貝爾氏麻痺,服用過類固醇,症狀改善不多。後來到中醫門診就醫,針灸及中藥治療,兩周後症狀改善八成,一個月後完全恢復。
林齊魁表示,季節交替是顏面神經麻痺好發時間,好發年齡以三十到四十五歲居多,多半是體質虛、糖尿病、高血壓及孕婦
;造成顏面神經麻痺的原因很多,最常見的是「貝爾氏麻痺」。貝爾氏麻痺被認為是原因不明或病毒感染引起。
顏面神經麻痺急性期時,林齊魁認為給予類固醇、血管擴張劑、止痛劑的西醫治療較佳,再配合按摩、紅外線、超短波及干擾波等物理治療,並避免吃太硬或辛辣食物,以及做些吹口哨、皺眉及提眉毛等自我運動。此時,如果再加上中醫治療,效果更好。
林齊魁提醒,如果臉部肌肉不對稱,眼睛無法閉合,不能做皺眉、閉眼的動作,都有可能是顏面神經麻痺引起,要及早就醫,平常更要注意營養均衡,多運動,增強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