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有些民眾藉飲食控制體重,卻不知飲食習慣改變,可能帶來致命危險。一名國中女生怕同學笑自己太胖想減肥,食物愈吃愈少,每天跑步兩小時,又在家中搖呼啦圈半小時,即使已成皮包骨,還是覺得自己胖,直到雙腳水腫,走路會喘,醫師診斷是「飲食疾患」。
成大醫院精神暨長期照護部醫師黃惠群說,「飲食疾患」好發於女性,發病年齡多在青少年時期,主要是「厭食症」及「暴食症」。厭食症是怕體重增加,對自己身體出現扭曲的看法,以各種方式減輕體重,一開始剔除高熱量食物,後來愈吃愈少,再加入其他減重方式,包括催吐、使用瀉藥及過度運動。
厭食症持續一段時間後,身體會出現許多合併症狀,如倦怠、暈倒、腸胃失能、性慾喪失及月經停止,嚴重會代謝失調死亡。
暴食症是一段時間內吃下大量食物,再用催吐或瀉方式減肥,之後卻又忍不住暴食,如此,可能造成電解質不平衡的併發症。
黃惠群表示,飲食疾患成因相當複雜,常常合併很多因素,包括生物基因、低自尊、發展議題、家庭、人際關係、學業問題、工作壓力及社會評價等;患者一般是在門診持續追蹤治療,若有嚴重營養失調危及生命,則需要住院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