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遇到難題、束手無策的時候,可以借助於外部的力量。單靠常規辦法解決不了的問題,我們可以尋求一種外部的媒介,通過它來達到自己的目的。荀子曾經說過「君子善假于物也」,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宋太祖趙匡胤以「杯酒釋兵權」的方式解除了幾位大將的兵權後,又擔心他們聚斂的財產太多,於是他給這些大將每人賞賜一塊土地,讓他們建造房屋,結果他們每人都花費了數萬兩銀子。
房子蓋好後,宋太祖又擺下酒宴,請他們來喝酒。當大家喝得酒興正濃之時,宋太祖宣召每位大將的子女們攙扶著他們的父親回家。太祖親自把他們送到大殿門前,並對他們的子女說:「你們的父親已經答應各自獻給朝廷十萬緡錢了。」
幾位大將回去酒醒之後,問家人自己是怎麼回來的,是否在皇上面前失禮。他們的子女告訴自己的父親他們曾答應獻給朝廷錢財的事。幾位大將雖然懷疑自己喝醉了是否真說過這樣的話,但第二天還是全都上奏表示要如數上繳十萬緡錢。
宋太祖深懂謀略,當年他在酒桌上杯酒釋兵權,巧妙地削奪了幾位大將的兵權,避免了隋唐五代時期的藩鎮割據局面。現在,他又以酒為媒介,通過差不多相同的手段,為朝廷從這些重臣中間搜刮了一大筆錢財。
按照常理,大臣由朝廷發放俸祿,如果大臣不是因為犯罪被抄家,他們的家產都是屬於個人的,皇帝雖然是最高統治者,也沒有權力從大臣那裡獲得錢財。宋太祖深知這個道理,所以沒有公然違背這一準則,但是他十分高明,想出一個說大臣們醉酒之際自願向國家進獻錢財的方法。雖然這樣的手段不夠光明正大,但是卻很有實效,大臣們果然乖乖地交出了錢財,真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
我們不一定要學宋太祖採取的這種謀術,但是可以借鑒他分析問題、巧妙利用第三者處理問題的這種方法。例如我們可以學習和體會如何利用公共領域及公共運作程序來達到私人意圖,這是一舉兩得的舉措,我們應當善於運用。
現代的一些商業運作,也常常巧妙地利用第三者。比如某企業大打環保牌,宣稱其產品符合「環保」,在這裡,「環保」就是第三者;某企業宣稱凡購買其產品,顧客就等於為「希望工程」獻了愛心,在這裡,「希望工程」或者說「愛心」就成了第三者;還有的企業在宣傳時打出「一切為了孩子」的口號,在這裡,「孩子」就成了第三者。
利用第三者,有時使事情迂回了一下,有時使事情模糊了一些,有時使事情得到了美化,這裡面的門道值得我們認真研究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