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大師說:從通明觀二禪以上,乃至非想非非想處定、滅受想定等禪門,禪定的轉化更為深入微妙,所顯現的事相更多,無法具體的明說,只概略節錄佛經上的經文,簡單解釋其意義。
通明觀的「二禪」,稱為「離」(捨離),也稱為「具」(具足)。所謂「離」,是離開五蓋的煩惱;所謂「具」,則是指具足三禪支,即是喜支、安支與定支。
行人在初禪之後,心中感受、憂慮初禪覺觀,仍會動搖散亂心念,於是專心一志攝持心念於定中,不接受觀支與覺支的湧動,同時了知上地禪定也是不實在的,如實深入觀照呼吸的氣息(息)、色法的身相(色)、心法(心),專心繫緣其中,因此,初禪的覺支與觀支就會漸漸消滅,接著發起內心清淨的大喜三昧。於此禪定中,看見身相如同泡沫,因此進入二禪。
「三禪」,稱為「離」(捨離),也稱為「具」(具足)。所謂「離」,同樣是離開五蓋煩惱;所謂「具」,是指具足五支,分別是念支、捨支、慧支、安支、定支。
行人在二禪之後,心中感受、憂慮而厭離因歡喜而產生的動搖散亂,於是攝持心念,使心不動搖、不接受歡喜的湧動,也知道上地禪定的不實在,專心一志攝持心念,如實深入觀照息、身、心,湧動歡喜的境界就會謝滅,身體的快樂,也感覺如同雲一般不真實,因此成就三禪的定行。
「四禪」,稱為「離」(捨離),也稱為「具」(具足)。所謂「離」,同樣是離開五蓋煩惱;所謂「具」,是指具足四支,分別是念支、捨支、不苦不樂支、定支。
行人在三禪之後,心中感受、憂慮而厭離快樂的境界,攝持心念不接受此樂,也知道四禪是不實在的,如實深入觀照色、息、心,因此而豁然開朗、光明清淨,三昧的智慧與捨心支同時發起,心中不依附著善法,也不依附惡法,正確安住於其中定境,於是禪定中看見身相如影子一般,因而具足四禪的定行。
以上,即是修持通明觀證得二禪、三禪、四禪情況。
有關通明觀修證空處定、識無邊處定、無所有處定、非想非非想處定之境界,與前面敘述「世間禪│四無色定」的內容相似,故在此省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