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五、六十年代,我們家的田,畫成了一小塊一小塊,當示範田;政府相關單位,投入相當多的人力、物力資源,不時來做記錄,且同時種植多種穀類。爸種示範田時,不茍言笑、態度認真,稍長方知,那段時間台灣對稻作的改良,有相當好的成績。
農家得看天吃飯,一旦多日未雨,加上糧價低迷,附近農家二期稻作,即準備休耕;但只要一場及時雨,天剛亮,大夥又紛紛打消念頭,你種田,我拔草,即刻忘辛勞;台灣農民就是那麼古意。
我看過一個外勞,買了真空包的白米,寄回家;他說:「台灣米尚好!」台灣米香Q柔軟的口感,沒有那個地方的米,可以比得上。
看到鄉間又開始農忙,且這回戴斗笠、穿長筒膠鞋,臉上蒙著花布的,不乏高級知識分子;但願這群新血,能為台灣農業帶來第二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