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第一觀的「觀不可思議境」至第八觀「明次位」,逐漸漸入五品位,因彰顯其功德,必受大眾恭敬,但也容易遭受別人嫉妒,此時策勵其心,安忍內外榮辱,若能再安忍煩惱業等內生的逆緣,以不受不著的心,向六根清淨位邁進,從五品位進入十信位。
《止觀》文云:第九安忍者,能忍成道事,不動亦不退,不斷亦不破,是心名「薩埵」。開使從第一觀不思議境、真正發菩提心、善巧安心、破法遍、識通塞、道品調適、對治助開、知位次等八法,逐漸轉化障礙智慧開發,或且未入品(指階位),或者入初品,心智明利。如鋒刃、飛霜般,觸物就能斷物。初心聰明叡智,雖尚未聽聞學習,即能解說經論;閱覽其他義疏,也能洞達其宗旨目的;解釋一條,就辯說無礙,不可窮盡!
能安忍
若能安忍心中所體悟的智慧,雖能了解但不會隨便彰顯,自行精進不懈,必然獲得入品階位,或進入更高之品位。志念堅固,不會移轉,此乃真正的修道。
不能安忍
但鐵錐不安處於囊中,就難以覆蓋而顯露。如:見到講者講的不合道理,或是見到行道的人,法不當;假使以慈悲告之,即容易被大眾所恭敬圍繞。凡事都請其講說,或者勸他為眾生慈悲說法,使自己起心動念,即說一兩句法,或說示一兩段禪話,最初對一人,漸漸傳播增廣,無法停止。
最初時,似乎是對他人有益,但這種理益是非常微弱的;不但荒廢自己的修行,反成障道因緣,使道品無法升進。例如:小象力微,以身沒於獵師的刀箭中;如掬少湯投入刨冰,反而添加冰聚而已。
《十住毘婆沙論》說:「這是敗壞的菩薩也。」過去,在齊、魏的首都相州洛陽,有一位禪師,大興佛法,名聲遠播,四方敬仰,去拜訪的千百成群,這又有什麼利益呢?臨命終時,皆會後悔的!就如:住於陳州項城武津的南岳大師感歎的說:「一生希望進入銅輪位(十住位),但領眾太早,所求不能如願。」在他的誓願文中:「擇!擇!擇!擇!」提醒後學應慎重抉擇,這可為後人之修行借鏡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