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場」早期在中國被稱為「寺」。二千多年前,漢明帝招待第一次由印度來的迦葉摩騰和竺法蘭法師,將其安單在鴻臚寺,鴻臚寺是政府招待外賓的賓館,久而久之,寺院就演變成僧侶長居之處,也因此「寺」廟被視為旅館業的祖師,而寺院不辜負賓館的意義,從古至今,寺院專司招待十方過往的行人,為出外旅行者提供安全舒適的食住地方。佛在世時,弟子駝標比丘更因發心負責知客工作,而有感於手指會放光的功德,以利於夜間帶路的方便。
佛光山在海內外廣設道場,除了「弘揚人間佛教、建設人間淨土」之外,另一項工作就是為旅人提供安全的食宿。如同大師所說:「佛教建築現代化,並不是標新立異,也不是譁眾取寵。現代化的佛教建築,乃是本著佛陀慈悲為懷,普化眾生的心願,使佛教能夠順應每個時代的需要,而做種種的方便施設。」
法蘭克福是歐洲三大轉運機場之一,也是德國的金融中心,又是全球重要的展覽中心,因此佛光山法蘭克福道場的設立,除了弘法,也協助海外的旅客及參展廠商。這裡設備雖然簡樸但相當方便,尤其大家表示能夠拜佛,感覺一切都平安順遂。
法蘭克福佛光山的成立由於德國中南部信徒渴求佛法,因而請求星雲大師在當地成立佛光會。二○○四年,法蘭克福禪淨中心舉行落成開光,恭請星雲大師主持開光儀式,並與法蘭克福德中分會幹部義工接心開示,從此在德國展開人間佛教弘法新領域。
今年五月,台北代表處法蘭克福服務組許聰明主任陪同台灣同胞詹偉宗先生及夫人到法蘭克福佛光山道場掛單,其二人前日於法國馬賽開車旅遊時遇劫,錢財盡失,所幸人車平安;後經代表處協助,已訂妥隔天班機返台;許主任再三感謝佛光山於海外設立之佛堂,以佛教之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為僑民提供身心安頓之服務。
詹偉宗、黃俐伶夫婦,在隔天用完午齋後,由代表處許聰明主任陪同前往機場搭機,臨行前感謝道場永超法師的協助和熱忱招待,也因此次劫難,而於歐洲此行與佛光山結下珍貴因緣,法師表示這正是星雲大師在全世界創建道場的目地,海外道場為舟航,普度有緣眾生。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