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寒山寺建於梁代,幾斷幾續,屢毀屢建,鐘聲依舊傳響千年,住持秋爽法師說:唐朝詩人張繼的詩〈楓橋夜泊〉功不可沒呀!
今日的寒山寺遊人如織,穿越群肩方能登堂入寺,香客們習慣地將寫上心願的紅緞帶掛滿香爐及樹梢,彷彿如此就能了無掛礙。香客敲鐘更是寺裡傳統,鐘樓外總排滿了人,鐘聲也從未斷過。
寒山大鐘源自寒山對拾得的思念,相傳在一次大雨過後,寺旁漂來一口青銅古鐘,拾得用竹竿搬鐘,沒想到竟翻進鐘內,經三天漂到薩提(日本)。寒山仿神鐘再鑄一口,敲鐘尋人,竟真的被拾得給聽見了,從此兩地千里,以鐘對話。
為紀念兩人,寺內建有一座寒拾殿,此殿位藏經樓內,樓頂屋脊上雕有《西遊記》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造像,寓意藏經。寒山、拾得塑像就立於殿中,寒山執一「荷」,拾得捧一「瓶」,手舞足蹈地象徵「和平」,「和合二仙」之名傳遍鄰里。
「妙利普明寺」也因寒山、拾得住持,從此改名「寒山寺」,沿傳至今。
千年之後,寒山大鐘再傳千里,二○○七年住持秋爽法師從蘇州贈鐘給台灣佛光山寺,兩寺締結兄弟寺。秋爽法師感性的說,星雲大師與寒山寺前住持性空法師半世紀前,在南京曾是同學,性空法師為續前緣而有了贈鐘結盟的想法。
秋爽法師為感念兩位長輩同窗情誼,決定倣唐對鐘「和合鐘」的其中一座,並改名「和平鐘」相贈。
為此,中國宗教局局長葉小文賦詩:「一彎淺水月同天,兩岸鄉愁夜難眠。莫道佛光千里遠,兄弟和合鐘相連。」
星雲大師也即興賦詩一首:「兩岸塵緣如夢幻,骨肉至親不往還。蘇州古剎寒山寺,和平鐘聲到台灣。」
此後,佛光山寺也與寒山寺一樣,在舊曆年春節前夕舉行一百零八聲撞鐘祈福,以「聞鐘聲,煩惱輕;智慧長,菩提生」讓鐘聲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