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見古人,
後不見來者,
念天地之悠悠,
獨愴然而淚下。
──〈登幽州臺歌〉陳子昂
陳子昂是個有抱負、直言敢諫的人,可惜生在武則天專權時代,他的諫言非但不被採納,一度還被株連為「叛亂犯」。
契丹入侵河北,武則天派武攸宜率軍抵抗,陳子昂隨軍擔任參謀,武攸宜兵敗,陳子昂請求撥一萬人給他打衝鋒,武攸宜不答應,之後他的建言又都不受採納,還把他降為軍曹。
在這種憂心時局,卻又懷才不遇的心境之下,陳子昂登上幽州臺,想起了古時此地「黃金臺」的故事,於是慷慨悲吟。
黃金臺又是怎麼回事?
戰國時代,齊國攻擊燕國,燕王戰死,宰相自殺,燕國有二年群龍無首,國不成國,之後,燕人擁立了燕昭王。
燕昭王一心復仇,放下身段招賢納士,他去訪問燕國的賢者郭隗,請教富國強兵之道。郭隗對他說:「建立帝業之君,與老師在一起;建立王業之君,與朋友在一起;建立霸業之君,與臣子在一起;亡國之君則與馬屁精、跟屁蟲在一起。尊敬有才能的人,就能吸引比自己強一百倍的人前來效力;做事比人先、休息比人後,就能得到比自己好十倍的人前來襄助;跟著別人有樣學樣,只能得到和自己才幹相若的幹部;靠著桌子、拿著棍子、斜著眼睛指揮別人,就只會得到庸才;如果暴跳斥責下屬,那就只剩奴才了。國君只要廣泛選拔國內人才,親自拜訪、禮遇有加,天下人聽說您的作風,那天下的英雄都會趕著到燕國來了。」
燕昭王問:「寡人應該去拜訪誰呢?」對國君這個問題,郭隗不做正面回答,他對國君講了個寓言:
古時候有位國君,懸賞千金徵求千里馬,經過三年仍得不到。有一位涓人(宮廷傳令人)自告奮勇外出尋覓千里馬,國君交付給他一千金。三個月後回報,說找到了,可是那匹千里馬已死,那位涓人花了五百金買了馬的屍骨回來交差。
國君大怒,說:「我要的是活馬,你買個死馬頭骨回來幹嘛?還花了我五百金。」涓人回奏;「死馬尚且花了五百金,何況活馬?天下人必定認為國君肯出大價錢買馬,千里馬不久就會來到了!」
果然,不到一年之間,各地送來三匹千里馬求售。
郭隗說:「國君想要吸引天下英才,就請從我郭隗開始;如果連我郭隗這麼點才幹都能受到禮遇,何況天下那麼多比我更能幹的人,都會不辭千里而來。
於是燕昭王為郭隗建立宮室,以老師之禮相待,又在易水東南蓋了一座高臺,上面放了一千金,等候天下英雄來領取。不多年,樂毅從魏國來,鄒衍從齊國來,劇辛從趙國來,人才漸往燕國集中。
燕國富強後,任命樂毅為上將軍,攻打齊國,連下七十餘城,接下去的故事是田單復齊,此處不表。我們都知道田單復國的故事,但鮮有人知道燕軍不是侵略之師,而是復仇之師,燕昭王由戰敗國「中興」的故事,足可媲美勾踐臥薪嚐膽。
陳子昂憂心時局,慨歎所處之時沒有燕昭王那種中興之主,更沒有禮遇賢士的作風,他空有滿腔抱負卻無用武之地。而戰國的燕正是當時的幽州(今之北京一帶),登上高臺,地是而時非,只有「獨愴然而淚下」了。
讀過以上故事後,對這首過去朗朗上口的詩,再次體會詩境的感受,大不相同了吧!(商周出版社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