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有鑑於利用自行車通勤的學生日漸增加,為了建立正確的騎乘觀念,不少縣推動考照制度,要求國中學生通過筆試、路考;而社會也有全面建立自行車考照制度的呼聲。
我認為,要求自行車考照、編冊列管的確是有必要,不過,想要推動安全騎乘,光靠考照制度,實質意義似乎不大,就算全部的騎士都通過考核取得執照,可是在所有交通工具中,自行車處於相對弱勢,如果不能得到機車、汽車、公車、貨運等車輛駕駛的尊重,恐怕考照只是聊備一格,淪為形式主義。
更重要的是,如果交通單位以為設立自行車考照制度,就可擺脫管理與道路設計的責任,放任不利自行車的交通環境繼續存在,那麼,騎士的安全恐怕不是薄薄的證照可保障。
台灣機車密度冠全球,加上地窄人稠、交通工具種類多而道路窄小,以至於總是出現各種車輛爭車的危險情況,如在台北縣諸市鎮的主要幹道,多為二到四線道,狹小的縣道上要容納公車、卡車、汽車、機車、腳踏車還有行人,路邊的店面還要臨停、公車要停靠,本已通行不易,加上台灣的道路設計以大型車輛用路權為主,行人與自行車為末的錯誤觀念,結果馬路上永遠是行人讓小車,小車讓大車,大車彼此爭道。
台灣每年因交通車禍事故於事發後二十四時內死亡的人數超過兩千兩百人,加上二十四小時後傷重不治,及各種程度的殘疾者,數字相當驚人,發生事故的駕駛、騎士絕大部分有執照,所以與有無考照無關,而和台灣道路交通設計先天不良,用路人後天普遍不守規矩有關。
如果既有的交通道路生態無法改變,民眾無法建立尊重行人與小型車輛的觀念,就算建立自行車考照制度,其他車輛卻不遵守規則,也是白搭。
台灣的交通堪稱世界一絕,如果想要有效整頓,政府一定要拿出魄力和決心,制定全台最大可容納車輛數目,嚴格控管車輛的牌照核可,逐步禁絕高汙染、高耗能,且數量過於龐大的機車,鼓勵人民改換電動車或自行車,並引導民眾改搭大眾運輸工具,否則以台灣地窄人稠,加上駕駛人普遍不遵守規則,要落實道路安全,恐怕有一定程度的困難。
健次(北縣新店/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