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解釋五悔法門的修持方法,繼續說明修持五品弟子位。
五品弟子位,略稱五品位。天台宗立圓教之行位有八(注1)項,五品弟子位即其中第一位。五品,指專心於自己之實踐行,故稱弟子位。五品即:(一)隨喜品,聽聞實相圓妙之法而信解隨喜,內以三觀觀三諦之境,外用懺悔、勸請、隨喜、發願、迴向等五悔勤加精進。(二)讀誦品,信解隨喜並讀誦講說妙法之經。(三)說法品,以正確說法引導他人,更由此功德觀自心之修行。(四)兼行六度品,觀心之餘,輔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等六度。(五)正行六度品,觀心之功夫升進時,自行化他事理具足,故在此須以六度之實踐為主。以下,依次解說其文意:
隨喜品
若能精勤修行五悔方便,可協助開起觀門,使一心三諦(注2)豁然開明。如對清淨光明的鏡子,能遍照各種色像;於一念中,圓解三觀成就;不加功力,任運自在分明;正信堅固,不會動轉。此名「深信隨喜心」,即「初品弟子位」也。
《法華經‧分別功德品》說:「若有眾生,聞佛壽命長遠,乃至能生一念信解,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能起如來無上之慧。若聞是經而不毀呰(謗),起隨喜心,當知已為深信解相。」即是初品「隨喜」之引文。
讀誦品
又以圓教立場理解觀心,修行五悔法門,更加讀誦經典,善言妙義與心相會,如膏助火般,是時心觀愈加清明,名「第二讀誦品」。《法華經》說:「何況讀誦受持之者,斯人則為頂戴如來。」
說法品
《法華經》說:若有人受持、讀誦、為他人說,內觀轉強,以誓願熏動;外則如法演說,開導前人,令他依法修持。因教化濟度眾生,故能獲得教化之功德,心念更能倍加清明,其功德自當勝於之前。名「第三說法品」也。(待續)
注釋:
1、圓教位次有八項:{1}五品弟子位,屬於外凡位。{2}十信位,內凡位。{3}十住位,初聖位。{4}十行。{5}十迴向。{6}十地。{7}等覺,是因位之末。{8}妙覺位,果位也。
2、一心三諦:一心中含三諦相。真諦、俗諦、中道諦叫做三諦;此三諦舉一即三,雖三而常一,說三說一是圓融無礙,是名圓融三諦,亦稱一心三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