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颱風還未肆虐前,台灣因乾梅飽受乾旱之苦,政府贈送節水片(資料指出約可省水百分之三)給民眾,以推廣節約用水。
政府有意推廣節約用水是好事,畢竟在氣候極端化、旱澇無定的的今天,不知何時會缺水。不過,節水其實有兩種,一種是紙上談兵的「乾節水」,如宣導刷牙時水龍頭開小一點,家戶水龍頭裝節水片就是乾節水;另一是真正落實的「濕節水」,如改善水管漏水,解決農工民生用水資源分配等。
但政府似乎對較能討好輿論的乾節水有興趣,對真正能落實省水的濕節水政策立法和推動,卻興趣缺缺。
這不是說乾節水不重要,只是不應該是作為首要節水政策,因為台灣的農業用水約占百分之七十,工業與民生用水百分三十,政府若真要落實節水政策,應考慮的是如何提高占總用水量百分之八十強的農業、工業用水效率。
在農業用水效率方面,研發讓水資源從水庫抵達耕作區時,流失率低的輸水灌溉設備,減少因日曬、土地吸收等造成的浪費,及養殖漁業如何提高水資源的回收再利用,而非不斷超抽地下水。
工業用水部分,應該提高工業用水的廢水回收使用,日本的工業廢水回收率高達百分之八十七,台灣只有五十一,還有相當程度的改善空間。而且,當工業發生與農業、民生爭水時,應要求工廠自行設置淡水處理系統,引進海水處理利用,盡量不要用農業與民生用水。
此外,整修老舊水管、降低漏水的工程應加速擴大進行,台灣的水管漏水率高達百分之二十至三十,遠超過世界平均值百分之十八,若換算成水資源,每年就漏掉三座翡翠水庫(約十二億噸),比全台民生用水都使用節水片省下來的還多;如果政府放任漏水率高居不下,卻砸大錢發節水片給民眾末端節水,這豈非本末倒置?
台灣擁有豐沛的水資源,只因地形與季節影響,水資源非常不平均,必須以人為手段提高蓄存與利用率,政府不從國土保持的宏觀面規畫建立節水社會,卻花錢發節水片,這跟經濟疲軟不思產業轉型,卻以發消費券刺激景氣一樣,都是補破網式的政策,浪費稅金。
政府宣導民眾節水固然重要,但該做的是建立節水制度,讓水資源能充分利用。
中島(台北市/環境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