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聽障奧運開幕了,雖然是個無聲的世界,但令人驚喜的是一點都不顯寂靜,反而特別熱鬧。總計一○一個國家、四千位以上的選手,參與二十種運動項目較勁。這是世界最高層級的聽障體育活動,也是亞洲的第一次。
聽奧前身是世界聾人運動會,始辦於一九二四年,是全球最早舉辦的身心障礙類運動會。第一屆巴黎聽奧僅有來自歐洲的九國、一百四十五位運動員,隨後參賽國家和人數持續增加,競技水準也不斷提升,如男子百米短跑的世界紀錄十秒二一,較之奧運毫不遜色。
聽障者在運動方面的潛能,不受聽障影響,有時還要比「聽人」的表現更好。二○○一年,國際奧會基於世界聾人運動會辦得極具規模,具有聾人文化的特色,決議更名為聽障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國際奧會認可的賽事之一。國際奧會有四個奧運家族:奧運、聽障奧運、殘障奧運、特殊奧運,台北聽障則是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舉辦奧運家族的運動會。
相較於上一屆二○○五年澳洲墨爾本聽奧六十七國的三千二百名運動員參賽,台北聽奧是聽障奧運史上最盛大的饗宴,延伸而出的口號「Power In Me‧無聲的力量」,正是聽奧精神的最佳寫照:「相信自己內在的力量」。即便無聲,他們找到自己內在的聲音,積極充實自己,來創造命運,絕不因消極的自己而被命運左右。
如此難得的盛事,不僅提供運動員展現技能的機會,更重要的是,讓更多人了解聽障朋友的存在、他們不輸「聽人」的各方面能力,從而對弱勢者、對肢體殘障者有更多的關懷、包容和尊重。
台北聽奧背後,有許多義工默默奉獻心力,尤其讓人驚訝的是,原本只打算招募義工五千人,卻來了近一萬人;其中最老、最小的分別是七十二歲和十五歲,為聽奧注入更多熱情活力,讓聽障選手和觀眾可以得到最好的照顧。
台北聽奧要善盡地主之誼,把台北的友善散布於世界,手語溝通無疑是最重要的。世界各國各自發展一套手語,如何進行國際交流?台北聽奧籌委會特地邀請兩位澳洲「國際手語」專家來台授課,除了義工,各行各業民眾都熱切學習,要為聽奧盡心力。國際手語是國際統一的手勢,重視臉部表情及肢體的呈現,一般人只要利用與生俱來的肢體語言,就可和聽障朋友溝通。在這方面,台北聽奧已準備好了。
大陸藝文團體將在聽奧登台演出千手觀音,這些專業舞者,全是聽不到音樂節奏的聾啞人士,但他們自信的舞動,消弭了與外界的隔閡。其實不管聽障者或「聽人」都有溝通障礙,聽障者也與一般人無異,能走能動,但需要的只是平等對待,不要異樣眼光,不要特別呵護。
弱勢族群權益是否受到重視,是評量社會進步程度的標準之一。台北市藉著舉辦聽奧,打造聽障無障礙環境,但這樣的重視能否延續到賽事後,甚至成為其他縣市的學習楷模,才是主辦賽事增加城市曝光度之餘,台北邁向國際都市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