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雙卡風暴發生迄今已四年,消費者剪卡潮一波接一波,銀行提供的許多福利不見了,標榜頂級服務的信用卡則開始收取高額年費。當初由於雙卡泡沫吹得太大,如今需要漫長時間療傷。經歷了慘痛教訓,消費者終於了解,原來皮夾裡根本不需要那麼多卡片;銀行業者更應體認,浮濫發卡的結果,不僅害了客戶,也害了自己。
金管會統計,國內的信用卡流通卡數在九十四年十月達到最高峰,為四千五百多萬張,今年六月底只剩下三千一百多萬張,流通卡數已連續四十四個月遞減。這段期間,總計全台共剪掉一千四百萬張信用卡,可疊成一座垃圾山,算是另類台灣奇蹟。有銀行主管預估,台灣的信用卡流通卡數還要再剪五百萬張,才可能停止。
先前在刷卡享樂的風潮下,信用卡曾是許多人身分地位的象徵;雙卡風暴之後,過多的信用卡反而為消費者帶來「剪不斷、理還亂」的麻煩。有銀行為了方便客戶剪卡,因此在客服專線中設置「語音剪卡」選項,消費者只要按個電話鍵即可剪卡,快速又方便。
從另一個角度看,銀行這項「貼心服務」實在很有創意,不過對照當初各家銀行透過各種行銷手法,無所不用其極的「引誘」消費者申請卡片,這個剪卡專線只能算是最起碼的「贖罪」了。
面對這波無止境的剪卡潮,那些曾經瘋狂促銷雙卡的銀行業者在午夜夢迴之際,恐怕後悔不已:早知如此,何必當初!原本應做好風險控管的銀行,在爭相賺取高額利潤之際,似乎完全不把風險當一回事,否則怎麼會吹出這麼大的泡沫?
四年前的雙卡風暴毀了數以萬計的家庭,製造出數十萬卡奴。職司金融監理的金管會,事先既沒本事發現問題,採取必要的措施防患未然;當年竟然還說台灣的卡債問題不嚴重。由於金融監理的失職,台灣的消費者在卡債風暴之後,消費者又一次遭到連動債不當銷售的摧殘,迄今許多在不知情下踩到雷曼兄弟連動債地雷的投資人,還在與銀行周旋中。
不論美國的房地產泡沫、次貸風暴,或是台灣的雙卡泡沫、連動債風暴,雖然複雜度與規模差很大,但本質是一樣的。在泡沫形成的過程中,銀行與消費者共同追逐金錢遊戲,完全忽視風險的存在,再加上監理機關睜一眼閉一眼,泡沫就一直漲大,直到破滅為止,最後整個社會因此付出慘痛代價。
值得注意的是,在新一波金融改革中,歐巴馬政府準備增設專責機構以保護金融消費者的權益。我國雖然已有金管會,在其組織法中明定,金管會所負責業務包括金融消費者的保護;不過這些年來金管會卻未能善盡保護消費者的責任。
今值金融海嘯爆發即將滿周年之際,國內政府官員與民眾最關心的是,景氣是否復甦了。然而從監理機關、金融業者到消費大眾,是否從中學到了教訓,真正明白風險控管的重要,而採取有效的機制;否則不同的資產泡沫會再次形成,也會再次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