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告急 疫苗是賣方市場 若藥商拿喬 衛署迫於大環境險峻 不得不妥協
新流感疫情緊繃,疫苗、克流感炙手
可熱,衛生署「神通廣大」,距疫苗第二次招標不到一個月,就購得五百萬劑外國疫苗,是否以高於國際平均價十歐元(約新台幣四百七十元),甚至是「天價」才買到疫苗,衛生署長楊志良秘而不宣。
楊署長曾說「目前國際疫苗是賣方市場,有錢也買不到」,並稱業者不接受招標、不接受議價、交貨時間由對方訂定,根本就是「強盜條款」。
但如今衛生署卻能在一星期內翻轉局勢,筆者不認為是衛生署議價手段「高明」,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搶手貨豈能輕易取得?箇中玄奧,值得探討。
原定本月一日實施的健保新藥價,突然決定延到下月一日,楊署長說明現階段重點在「防疫與救災」,實施藥價調整,醫院會亂成一團,但新藥價早已塵埃落定,只要啟動即可,況且,新藥價延後一個月實施,涉及病患權益與政府威信,茲事體大,為何突然急轉彎?
新藥價宣稱一年可以替健保節省一、兩百億元藥費,換算一個月就減少十億元以上支出,若以市場占有率估算,這次出售新流感疫苗給衛生署的外國藥廠,在台灣健保市場舉足輕重,光兩項明星產品就有年近三十億元的業績,若再加上其他產品,至少超過六十億元產值,延後一個月實施健保新藥價,對藥商可謂「利多」,加計這些「額外成本」,衛生署向其採購的疫苗,可能不是「天價」,但實際上恐怕不遠矣。
藥價居高不下,民眾部分負擔相對沉重,況且,藥價調整是健保每兩年必須實施的既定政策,若是藥商在防疫的非常時期拿喬,置社會公義與道德不顧,衛署迫於大環境險峻,恐有不得不退讓的無奈。
疫情告急,筆者肯定衛生署的積極作為,也能體會衛生署的處境,不過,風水輪流轉,總有扳回一城的機會,就健保藥品而言,衛生署就是「買方市場」,杜絕藥價差危害健保,衛生署調降藥價時千萬別手軟。
魏杏林(雲縣北港/醫藥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