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星期後,阿瑤平靜地過世了。
又過了兩個月,小汪像往常般打電話問候阿瓊,阿瓊一聽到是小汪的聲音,非常高興,也一直跟小汪再三道謝。不過,從頭到尾對於記錄她在媽媽過世前,幫媽媽理頭髮的光碟片,連一個字都沒有提到。
第二天,小汪跟我說:「周醫師,是不是阿瓊不願意去想,她幫母親理頭髮的痛苦回憶呢?」「?」
「因為有些家屬常常會說,好不容易在病人過世一段日子後,原本都已經不太會再哭了,要是再看到當時的畫面,容易觸景傷情。」
「妳認為呢?」
「我覺得病人的遺族,例如阿瓊要是看到她在母親生前,親手為她理頭髮的母女情深影像,對於她在母親病逝後的悲傷,會有療癒效果。」
「怎麼說?」
「我想起以前我曾經幫一位八十歲的老先生,在他病逝前三天,拍攝一段他跟已經五十歲的小兒子,兩人一起興高采烈的吃冰淇淋,並扮鬼臉的錄影帶。」
「結果呢?」
「在老先生過世三個月後,他兒子一直跟我道謝說:謝謝妳當時說服我跟我爸爸,讓妳幫我們拍攝父子間最後的互動,我現在終於知道,什麼叫做『音容宛在』了。」
「音容宛在?」
「他兒子說:一般人都以為看照片,就足夠滿足,對逝去親人的思念之情;但其實只靠聲音是不夠的。」
「?」
「因為影像雖然化成照片,但聲音的記憶,卻會隨著時間被淡忘,這種漸漸忘掉了最愛親人聲音的感覺,真會讓人痛徹心扉。」「…」
「假如能再有影像、有聲音的話,不但能讓思念的哀傷降低,還能讓思念的內容,與感覺更具體、更豐富。」
「看影片就能得到療癒的力量,到底來自那裡呢?」
「我覺得,當病人跟家屬面臨生離死別時,心情的難過與無奈,往往都在臨界點,一觸即發。而且在這時候,家屬往往不願意,或沒有心情做『悲傷』以外的事情。」
「同命與共在的同感心,在這時候特別重要。」(中)
(作者為醫學博士、中山醫院緩和病房主任 周希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