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人片面解讀新流感數據 引發恐慌 民眾判讀資訊 應了解成因與影響 勿人云亦云
近日來,媒體報導重點從莫拉克風災轉向新流感,主要是新流感在國內已爆發群聚感染,感染人數與住院病例不斷增加,更有不幸去世者,由於隨時可能引爆大流行,恐慌感讓人們迫切想知道更多的訊息,彷彿知道愈多愈能安心。
禿鷹/圖
然而,有少數人片面解讀統計數字,使得人心惶惶,例如WHO根據近幾個月的傳染狀況,判斷全球約有三分之一的人很可能感染,而其中約有千分之四的人很可能死亡,於是有專家依這兩個數字,推算台灣將有七百萬人感染,兩萬八千人死亡。
數字一出,各媒體隨即大幅報導,專家則抨擊政府防疫有漏洞,但流行病的傳染需要時間,而防疫就是延緩大規模流行時間,以換取疫苗問世,及宣導防疫措施,降低感染和死亡人數。
此外,死亡率是統計數字,新流感死亡率高於一般流感的可能原因是,爆發流行初期,醫學界不了解威力、不知有效治療方式,及民眾疏於防範;WHO的觀察報告也指出,新流感的死亡率不若初期預測那麼高,待疫情穩定後,經過更嚴格的統計方法計算,才能得出真實的死亡率。
所以,頂著權威專家頭銜的人,應該更嚴謹而非片面的解讀統計數字,更不該以此引導輿論走上某種歇斯底里的恐慌。
其實,無論何種流感,最好的預防之道是提升人體免疫系統,而不是一味仰賴疫苗,新病毒會一直出現,對沒有抗體的人類造成衝擊,這是自然界的運作法則。
英國記者丹.賈德納在著作《販賣恐懼》提到,媒體、藥廠等特定人士,會利用新型疾病(書中是舉SARS例子)發表不知道根據為何的誇大統計數字,目的在販賣恐懼,讓大眾恐慌或重視,而尋找解決辦法。
賈德納提醒,很可能有人會利用恐慌來賺取不當利潤(如新流感爆發後,防疫類股票漲了好幾成,美國大藥廠股票也漲了不少),在解讀資訊時必須更注意消息來源及可靠性。
二○○三年SARS流行告一段落後,世界各國的專家紛紛預測,SARS來年將使全球數千萬人死亡,結果大流行並沒有捲土重來,然而,有多少專家因為操弄數字而獲利?
賈德納並說,由於人們習慣以主觀去理解事情,不自覺地會注意新奇的事,忽略已習慣了的事,例如每年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遠超過急性傳染病死亡人數,對生命的威脅更為直接,但因大家對交通事故習以為常而忽略,反倒像新流感這類被媒體大幅報導的新玩意,在大眾與政府都投入高度注意下,擴散和死亡人數都被壓低。
而且,人們以對自己好或壞的結果,來判斷一件事的好壞(對自己好的就認為發生機率較低,對自己壞的就認為發生機率較高,害怕低發生機率但高風險的事),加上媒體聚焦報導的放大效果,很可能讓一件其實沒那麼嚴重的事,變得超級嚴重。
所以,面對新奇未知之事時,大家應該花點時間深入了解成因與影響,不要人云亦云,聽信掛著專家或權威頭銜的人的話。
新流感來勢洶洶,防疫工作必須小心,不過,單就統計數字來看,危害性命的程度遠不如癌症、心血管疾病與交通意外,而且新流感爆發至今,有不少死亡病例是免疫系統或心血管有狀況,如果能把防堵新流感心力,用在提升免疫力,應該更能預防病毒侵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