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人間,萬事紛呈,千頭萬緒。人在多重角色中求生存,生活恍如多頭馬車,拉扯著眾生疲憊的靈魂。如何不在繁雜的事物中分崩離析,我想是來自於一種在分解中統合的智慧。
一
手上有一柬普門文化學會的書籤,上頭畫著一個小沙彌,笑意滿眼,安詳可掬,滿懷赤子之真。他趴在岸邊,靜觀著小魚兒在清澈的水中吹浪嬉遊。畫旁有一段雋永的文字:「生命當如一杯清水,不報怨,不抗議,溫溫和和。假如這樣,對人,對事,對己,才能夠誠敬,誠敬就是為人之道。」活著,沒有一天不需要水。清水,不甜不膩不酸不澀,溫溫和和。看來尋常平凡,唾手可得,但卻是生活之所需。而水的澄淨,就象徵人心的誠敬。如清水一般的溫和與澄淨,也恰好是星雲大師的《人間萬事》給我的第一印象。
不是所有的水,都清澈到可以看清水底的魚。清淨的水,是經過沉澱的。《大學》說:「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要能止於至善,才能定、能靜、能安,才有清晰的思慮,於是能夠有所得。《人間萬事》就是星雲大師靜觀人間萬事之後,寫下的生活心得。
二
從九十五年到九十八年,《人間萬事》在《福報》刊載了三年。這個專欄的寫作有一定的形式,每一篇文章以人間的一事一物為主題。其中最常出現的形式,是先從不同角度的世間法切入,條列明白,最後才從佛教的角度來對此事提出見解。
行文之間,溫和、平實、懇切,有如山中的老者,在茶香裊裊中,循循善誘,殷殷道出自身的感懷。沒有艱澀難解之名相,沒有錯彩縷金的修辭,他訴說的對象,不是熟習概念遊戲的學者,不是耽愛舞文弄墨的文人,而是棲息在社會百業中的普羅大眾。有云:「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淨意的功夫有深有淺,但不論深淺,皆是菩提種子。《人間福報》以淨化人心為宗旨,正由於此,《人間萬事》的寫作訴求,偏重雅俗共賞。其中雖然無法針對佛教的行持做深入剖析,但是「布衣菜根香」,平淡而有味,亦不失為接引初機的方便。
以〈膝蓋〉(二○○九年三月十二日)一文為例,文章以書信的提稱語「膝下」來做引題,指出「膝下」有依戀、跪拜、接受教誨之義。然後指出,膝蓋在人的一生當中,發展出多層的意象。如嬰兒用膝蓋爬行,開始此生的苦樂;兒女用膝蓋盡孝,拜別父母,投師受教;青年用膝蓋求婚,表明共度一生的承諾;過去的大臣用膝蓋示忠,以示對天子之位的敬重;日本的古禮用膝蓋迎賓,展現禮儀國度謙恭的氣象;最後,法師提到膝蓋對佛教徒的意義:用膝蓋禮佛,懺悔誦經,祈求與佛菩薩印心相契。
膝蓋是人身上皆有的器官,以如此的平常事物為主題,讓讀者覺得親切自然。接著,將它和人的生命經驗結合之後,膝蓋的形象就豐富可愛了,它象徵了人生的很多情境,以及這些情境中的愛、孝、義、忠、敬、禮。
從這樣的角度去看人間的萬事萬物,則「無情有性」,事將不只是事,物亦不單是物。在人心的觀照和聯想中,三千大千世界中的萬事萬物,相即相融,皆非彼此懸隔的存在。如此來看《人間萬事》的專欄名稱,亦頗為雋永。
三
活在人間,萬事紛呈,千頭萬緒。人在多重角色中求生存,生活恍如多頭馬車,拉扯著眾生疲憊的靈魂。如何不在繁雜的事物中分崩離析,我想是來自於一種在分解中統合的智慧。人間固有萬事,但萬事事殊理同,禪門謂「千江有水千江月」、「今夜葉葉都有月」,萬事萬物分潤著宇宙之理,所以即使氣象萬千,各自崢嶸,卻無礙於殊途同歸,卻無一不是悟理的途徑。我想,這就是《人間萬事》專欄背後所要傳達的理念和意境吧!
儒家和佛教一樣,都重視「理事圓融」。《大學》有「格物致知」之教,朱子曰:「欲致吾之知,在即物而窮理也。」一本散萬殊,萬殊歸一本,人間萬事莫不有理。當即於天下之萬物以窮其理,及其用力之久,浸潤之深,自然能豁然貫通。一旦豁然貫通焉,即如朱子所言:「眾物之表裡精粗無不到,無心之全體大用無不明。」這就是「格物致知」、「即物窮理」。如此一來,對《人間萬事》中所蘊含的理,我們實不可因為其樸實無華的外表而心生輕慢。事理、物理、倫理,不論表裡精粗,以一顆誠摯的心細細體會,這些理悟,都在涵養我們待人處世該有的那一份誠敬之心。這顆誠敬之心,亦是所有出世法的基礎。
這顆誠敬的心,澄淨如水,可以鑑照出所有的天光雲影!
在事中歷緣對境,理悟心明,那麼,人既不會在繁雜的萬事中迷失自我,無所適從。更不會在萬事拉扯的張力中,粉身碎骨。也正因為這個理悟心明,所以「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萬事莫不是悟理的途徑。我們終究可以像那個觀魚的小沙彌般,滿目笑意!
禪門謂:「森羅萬象許崢嶸。」終而言之,人間萬事,莫不是緣起,莫不都是成就自己的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