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青輔會公布「青年暨少年趨勢調查研究」,從人力、財務、社會、綠色及健康資本等五大面向,訪問台灣地區一千五百多名十五至四十五歲不同世代的青年及少年,發現不論那個世代,普遍都有社會信任感及參與低的「雙低」現象。

由於近年來台灣經濟發展停滯,社會財富分配有走上兩極化(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者全拿的趨勢,青年世代除非出身富裕階層,否則很難像過往經濟高速發展時代,只要肯打拚就能闖出成就,更常見的是努力了大半輩子,卻因景氣因素被公司一腳踢開,淪為失業族,但每天卻在電視上看到富裕贏家炫耀奢華,相對剝奪感日漸強烈,對社會不公平的感受日深,對社會信任感或參與的意願自然下降。
也就是說,台灣青壯年世代的雙低現象,除了有先天上的華人社會構成的特殊性(關係社會、差序格局,即先照顧和我有關係的內聚性群體,例如家人和公司利益,絕對會先考慮家人而非公司)影響,更因社會逐漸走上不平等與貧富兩極化,青壯年世代的社會資源被富裕階層壟斷,於是產生反社會,逃離社會,對社會事務冷漠的心態。
五年級生是其中最慘的一群,因為他們的成長過程,是在社會追求均富與公平正義的氛圍裡,相信父母教育的「只要努力就能收穫」價值觀,按照父母教導的方式,按部就班規畫生涯,沒想到世界逐漸走上全球化,許多五年級生卻淪為犧牲者,不是工作不保,就是所得、社會地位停滯,但是卻依人生規畫貸款買了耐久財(如房屋、汽車),也生了小孩,經濟的重擔迫使他們必須更加努力工作,卻無法取得和四年級生一樣的成就和進展,於是成為最為苦悶的一群。
七、八年級生則生長在富裕的台灣,雖然享受富裕成果,卻看了太多挫折,早就體認社會體制的僵化與不公平,知道自己再怎麼努力工作,都無法再已卡滿位的職場取得成就,於是有自以為是的逃逸心態,覺得工作不需要太認真,甚至退出生產,投身休閒娛樂,成為單身寄生族,工作只是為了賺取休閒娛樂花費,能養活自己就好,沒打算買房子、結婚,就如日本的「無欲族」,對成就和物欲完全不動心,只要能有超商便當可吃飽就夠了。
當社會主導階層不斷以各種研究調查指出青壯世代現狀,甚至提出批判與省思時,是否也曾反思,是否是因自己把社會搞成不平等公義,讓冷眼旁觀多年的青壯世代,不願意投身其中?
想要改善青壯世代的社會信任與參與感的雙低狀況,社會主導階層應要讓社會流動的管道更開放,讓社會資源分配、所得更平均,最重要的是,要創造能讓青壯世代感到有前景的藍圖,讓他們憧憬、追求。
流風(台北市/企畫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