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拉克颱風重創不少原住民部落,從政府到民間要求原住民遷村的聲浪不小,但是絕大多數原住民堅持不肯遷村,只要原地重建。
或許有人無法了解,明明每年都可能會因颱風、豪雨釀成災禍,為何還不同意遷村?而且,例如南投縣神木村,十三年來重建無數次,所花全民稅金超過三億元。
不少人說不願遷村是因無一技之長難以為生,這是個問題,不過我認為情感因素勝於經濟因素。
對居住在都市的現代人來說,和土地的連結非常低,通常都是看工作或小孩就學需求,而選擇定居環境,而且若生涯規畫出現變化,很容易就搬家,就算已經買了房子,也可賣掉再買。
也就是說,習慣現代工商社會的都會人,對土地的情感和連結薄弱,這無關道德,而是因社會型態轉變。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後,最大的改變是謀生靠出賣勞力與知識,那裡有公司聘雇就到那裡居住,而非傳統農業社會守住一塊土地,世世代代在此耕作與生活。
所以,流動性很強的現代都會人,無法理解那些生命經驗和自己全不同,世世代代定居在同一塊土地上,仰賴大地餵養的農林漁牧者心情。
特別是原住民,他們的部落歷史與居住的土地密不可分,不但祖先和親人定居於此,謀生工具就是土地,他們的世界就是由這塊土地組成,原住民的祖靈,甚至創世神話的宇宙主宰、黑暗勢力,及英雄豪傑的故事都發生在這塊土地上,人和土地的連結比血脈還親。
遷村處理不當,很可能讓保留許久的傳統文化流失,特別是遷入平地與漢人混居,時日一久肯定被同化,而失去自己的傳承。
當前的主政者與社會的意見領袖,絕大多數來自都會,加上太過從自己的世界觀,來思考問題解決辦法,所以,當馬總統懇求災區原住民撤離時,因不了解他們不願意離開的情感因素,雙方有如雞同鴨講。
我認為,原住民部落災後重建,應該尊重部落的文化與傳統,不能用平地人的思維、邏輯,如果認為山區的土地利用太超過,違反生態保育,可另外尋找適合的耕地,或發展能兼顧水土保持的耕作型態,及協助他們在不失去文化傳承下產業轉型。
就算真的非遷村不可,也要傾聽他們的心聲,找出他們同意的替代方案,不能用權力強行脅迫,否則,只會讓裂痕更大,使事情更難解決。
王群(台北市/行政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