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計處公布七月失業率破了百分之六關卡,但七月因受畢業求職潮高峰的影響,並不能真正反映就業市場概況,預估下半年景氣回升,失業率可望下降,但非典型就業者增加,卻是隱憂。

有固定工作時間、地點及雇主的就業,一般稱為典型工作,反之則為非典型,包括所謂派遣工作,根據人力銀行最新調查,七成一受訪上班族有意從事派遣工作,主因為「藉由不同派遣工作豐富職場經驗」、「可利用派遣機會進入理想企業或職務」等。
這項調查結果雖反映了人力派遣運用的趨勢,但據人力銀行調查,三成二上班族做過派遣,擔任派遣平均為一點六年,顯示派遣是朝不保夕的工作,所謂「豐富職場經驗」、「進入理想企業」,恐怕是被動、不得不然的想法,事實上,若能有固定工作時間、地點及雇主,誰願意選擇非典型工作?
有意從事派遣工作者,以二十至二十九歲的人意願最高,其次為十九歲以下,及四十至四十九歲。
前兩者屬於初入社會的年輕人,反映的是失業率兩極化的一端,後者則是中年失業者的另一端,因為是家庭經濟的支柱,問題較為嚴重。
而且,近年經濟不景氣,部分企業進行名為「優離優退」、實為裁員,或「結清年資,重新聘雇」的強制退休等策略,以減輕人事成本,這些「重新聘雇」的資深員工,以新人的低薪聘雇,做的工作一如以往,但卻是一年一聘,相當於契約工,廣義而言,這也是派遣工作。
對整體就業率來說,企業的作法雖然美化了數字,但非典型工作將導致薪資兩極化,人力銀行調查發現,派遣工作的平均薪資減幅約四分之一,而勞保、健保等社會福利、保險的不足,都將增加就業者內心及實際工作上的不穩定。
人力派遣雖是國際趨勢,卻不表示適用於台灣,非終身雇用、期滿仍需要覓職、福利與薪資都較正職員工差,都對社會安定、國家生產力形成挑戰,尤其不能反映就業率數字下的貧窮化問題,實值得政府重視。
莫侃(北縣汐止/上班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