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羅智華、黃揚明專題報導】莫拉克颱風重創中、南台灣,國軍弟兄與社會大眾都全力投入救災、賑災工作,不過隨著救災工作告一段落,風災過後所可能衍生的公共環境衛生與傳染病散播問題,也成為專家學者眼中的疾病隱憂,擔心會因此引發另一波災後疫情。
「確保乾淨水源,是確保災後環境衛生安全的首要之務」,曾參與過九二一地震災後公衛維護工作的輔仁大學公共衛生學系副教授劉希平表示,颱風造成中南部許多縣市災區淹大水,積水容易孳生蚊蟲,成為登革熱溫床,但如果一味噴灑殺蟲劑,卻可能導致水質二次污染,他建議應盡快以清水清理泥濘地面,再適量消毒,才能避免蚊蟲肆虐。 (聯合報記者侯永全/攝影)
災區最近陸續發現有災民與救災人員因長時間泡水而導致皮膚病發生,一名剛從災區結束拍攝工作的攝影記者,頸部、背部起了一大片紅疹,全身又癢又腫,趕緊就醫後才紓緩紅腫。劉希平說,若民眾身體有傷口,更要避免碰觸汙水,以免造成傷口感染,引發蜂窩性組織炎。
檢測學校輸水管
除了山區部落與低窪地區因颱風重創外,中南部許多學校也受損嚴重,根據教育部最新統計,目前受損學校高達一千三百多所,其中有三十一校因受損嚴重,無法如期開學。眼看開學在即,不少師生都回到學校,加快腳步進行校園清理工作。
台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教授董貞吟表示,部分災區學校由於受大水沖擊,導致輸水管破裂與化糞池汙水溢出,造成汙水流進輸水管中,滋生痢疾桿菌與葡萄球菌,一旦學生飲用受到汙染的自來水,就會出現拉肚子、腹痛等情況。
董貞吟表示,在缺乏專業人力下,學校老師很難判斷輸水管是否有破裂情況,他建議教育當局應邀請水利與水質專家組成團隊,前往受損學校一一勘查,一旦發現輸水管或是排泄系統受到破壞,就要立刻補強,才能杜絕腸胃疾病的發生。
動物死亡209萬隻
不只災區民眾與學校要密切注意災後環境衛生,中央也密切監控中。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出,數以萬計在第一線進行清理工作的國軍官兵與衛生署、環保署人員,都有完善防護措施,無須擔心遭受病毒感染。
中央災害應變中心指出,農委會統計,此次動物死亡數量達二百零九萬隻,災害發生十日內處理進度已達百分之九十八,消毒藥物使用三十一萬五千七百九十三份、消毒戶數達十七萬一千一百九十六戶,口罩也動用超過八萬五千份。
由於災區飲水不潔,應變中心指出,包括美國、加拿大、澳洲、以色列、歐盟等國均伸出援手,已提供數十萬份可淨化水源的氯錠以及淨水機、消毒機等設備。
邊清理 邊消毒
國防部表示,目前已有超過上萬名國軍投入道路清理、廢棄物清除、消毒、掩埋動物屍體等工作,均採取「邊復原、邊消毒」方式進行,所有投入清理人力,都由疾管局提供口罩、手套、防護衣等專業裝備,從出勤到任務完成,都按照標準程序進行消毒。
而針對前往災區救災與搜尋災民遺體的第一線國軍官兵,國防部表示,軍方已提供相關消毒、沐浴設備供國軍進行清潔;在心理輔導方面,各部隊心輔官也隨同前往災區,提供心理諮商服務,務必讓國軍在投入救災工作時能身心無恙、沒有後顧之憂。
環保署指出,各災區環境清理已在本月二十日大致完成,但屏東縣林邊、佳冬一帶,因該區是淤泥而不是汙水,處理較困難,仍須持續清理,政府責無旁貸,會盡全力盡速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