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若要對蒼生變臉,通常是絕不留情面的。這次颱風來得既迅速又兇猛,兩天內累積三千公厘的超大雨量,不僅被喻為百年僅見,採訪過程總是聽著上了年紀的災民們不斷重複:「我活了幾十歲,這裡從來沒淹過水」、「從沒看過這麼大的洪水」;不論氣象局是否預報有誤,對既成的事實已不重要,當下的重點是救災、救人命及後續重建。
災區依地理環境可粗分為二,海邊的低窪地區和山區。記者採訪的第一站是淹水災情最嚴重的屏東縣佳冬鄉、林邊鄉,幾千戶災民受困,多半只能躲在自家二、三樓保命;國軍、民間救難隊陸續以橡皮艇、水陸裝甲車將災民救出,接受各宗教、慈善團體和地方政府單位的安置。災民眼神中流轉的是篤定,準備和家人一起攜手回家、打掃清理,重建家園。
但山區的災民可沒這麼幸運。許多山區村落在風災的第一時間就因土石流造成重創,倖存的災民也因聯外道路橋梁斷絕而受困,物資極度匱乏,如屏東的瑪家、來義,高雄旗山周邊的六龜、甲仙等地,多處村落失去通訊、傷亡慘重;外界援助不易,只能以直升機空投或徒步運送的方式讓人員、物資進入災區。
從外地趕回的災民家屬莫不心急如焚:「都跟我們說要去救,可是也沒下文,媒體也只報那些大村。」這裡的災民心中只有期待,期待家人平安無事,他們願意用自己擁有的一切交換。
數天採訪的過程,對本身毫無災難新聞採訪經驗的記者而言,確實感覺有點吃力,在各災區移動的過程中,曾因缺乏交通和通訊設備,短暫「受困」在旗山,以賑濟災區的餅乾果腹,自嘲「成了半個災民」;然而,想起災民所受的苦難,又深自感到慚愧:自己除了把第一線災區救災訊息傳回、拍攝令人怵目驚心的災區照片,幾乎無法幫上災民的忙。(高堂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