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明介從大學以來,對IC一直抱著好奇心。退伍之後,在高雄加工出口區的通用電子當測試工程師。他的工作是盯著示波器,看產品是不是包裝好,裝配好的產品有沒有壞掉。
蔡明介大學時苦讀的電子學、電磁學、工程數學與微積分,「在通用全部都用不太到,只有V=IR(歐姆定律)用得到,這其實是初中物理。」蔡明介回憶起剛進通用的情況,只能苦笑。
通用滿足不了蔡明介對IC熱情的探求,一年後,蔡明介出國深造,碩士論文做的就是半導體的題目。
拿到碩士學位後,工研院正好有一項IC專案,在紐約面試,錄取者可到美國RCA公司受訓,把最新的半導體技術移轉到台灣。蔡明介順利錄取,成為二十五年前,台灣半導體工業到RCA取經的先驅。
從RCA回到工研院,蔡明介都負責IC設計,他發現電子產品要能在市場上賣得掉,技術才算是被證明有用。他也體會到,IC的競爭力是研發,如果老是移轉別人的技術,沒有建立研發的基礎,這樣的產業不會持久。
一九八三年,當時的聯電總經理曹興誠(現為聯電集團董事長)挖角蔡明介。蔡明介同意跳槽到聯電。蔡明介三管齊下:從美國授權技術、跟工研院合作,建立自己的研發團隊。這個跨團隊、跨專案的過程,歷練了蔡明介管理、溝通、協調能力。
二○○一年,聯發科跨入手機晶片領域,七年之內,從一個「後進者」,一舉攻下全球百分之十二的市場,打敗有歷史的企業Infineon(英飛凌)、TI(德州儀器)、NXP(恩智普),令國際大廠傻眼。
從外表來看,很難想像平實、低調的蔡明介,在台股蟬連股王寶座長達三年。這位被外界封為「一代拳王」的IC設計教父,已經為台灣科技界寫下傳奇與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