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機蔬果以禮盒方式配送,逐漸培養出一群愛用者。陳俊良攝
在一片「有機」革命下,「有機」食材給人留下天然新鮮、香甜可口、無農藥、不致病……的印象,但實際上,花上許多錢購買有機蔬果或食物,真的能達到預期的理想嗎?噴灑農藥的蔬果,當真是一是無是處嗎?且聽聽專家的另類說法。
一手拿著菜籃,一手拎了個L V,三十歲主婦林佩宜在越來越多年輕主婦講求方便,遠離廚房之際,成為少數每天堅持下廚的現代主婦。
為了家人健康,佩宜每個月都要多花兩千多塊購買有機產品,她笑稱:這幾年,每個月多花的菜錢,夠她買好幾個LV了。
有機更安全是迷思
儘管「黑心有機」的陰影,始終籠罩消費市場。但不可否認的,傍晚六點的量販店,擠滿了剛下班正在採買晚餐的主婦,在蔬果專區的角落擺著有機蔬菜專櫃,買氣不一定比一般蔬果差,不少高消費端民眾,早已一廂情願陷入了「有機」食品等於「安全」食品的迷思中。
近年來,新鮮有機蔬果在超市、賣場所占面積愈來愈大,就連傳統市場,也有愈來愈多攤商,標榜販售的是「有機蔬果」,天然、有機食材,果真比較好嗎?
有機食品炒作爆紅
近年來有愈來愈多人,對「天然、有機」發出質疑,甚至認為這是有心人士炒作的結果,究竟真相是什麼呢?
日本《健康新知都是對的嗎?》(商周出版)作者松永和紀認為,「天然」或「有機」並不是鑑別食物最重要的指標,因為「有機栽培」主要是對土地及環境友善的一種種植方式,至於種出來的作物是否「安全」、「甘甜」、「營養」,則不是最主要的考慮點。
歐洲強調友善環境
AC Nielsen在前年所做的全球消費者線上調查研究報告也直指,歐洲人比起亞洲人,對有機食品有更廣泛及正確的見解。
近五分之一的歐洲受訪者,覺得有機食品可以保護環境。然而,包括台灣在內的其他地區民眾,只不到五分之一的受訪者,知道有機食品對環境的好處。
台灣大學農業化學系教授鍾仁賜也指出,歐盟等國透過教育,從小傳達有機農業的好處,最重要的是能為環境盡一份心力。相對的,台灣從一開始推廣「有機」的觀念,便堅持用「健康、安全」為號召,導致有機農業推廣方向偏差,在消費者心中也形成「有機商品較貴但較安全」的籠統概念。
市場機制影響價格
鍾賜仁說,有機農產品以廚餘、牲畜糞便為肥料,自然比慣行農法使用以石油、礦石為來源的化學肥料,對資源有限的地球而言,負擔小多了。但是否以有機肥培育出來的農產品就比較「好」,則應屬於選擇問題,而不是絕對兩極化的好或不好。
鍾仁賜分析認為,有機農產品價格較高,主要是市場規模小,生產面積不足所致,並非源於有機栽培成本較高,如果未來市場需求增加,投入的生產者及面積自然增加,產量也會隨之提升,價格自然走軟,這是環環相扣的事。
規避檢驗形成漏洞
此外,對於有機產品是否不含農藥的問題,專家的看法是:儘管主管機關定期查驗,但是,「數據過關可不能代表一切」。一位不願具名的有機農夫也說,想要規避抽檢並非難事,因為只要少量使用、避開採收期,就不容易被檢測出來。
利用有機農法栽種作物十六年的農民巫建旺表示,有少部分農民不了解「有機」的本意,只看上有機的有利可圖,就悶著頭衝了,事實上這其中的落差很大!
巫建旺不否認,到他農場觀摩的「準有機農民」當中,不乏這種唯利是圖者,他通常會語重心長建議這些人不要冒險,因為和慣行農法比起來,有機農業賺不到什麼錢,除非像絕大部分的有機農民一樣,執著的是對土地情感以及消費者健康,否則很難堅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