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中老年人透過時光機興起唏噓與追憶,新世代顯然也對「老掉牙」的陳年舊事頗為捧場,從「海角七號」大賣到「閃亮的日子」開拍,在在證明目前是個老中青三代一起懷舊的年代。
若不是懷舊風吹得六十年代的戲劇選材方興未艾,老媽媽的模樣可能逐漸被新世代淡忘。
雖說,人生不滿百,莫懷千古憂,昨日已遠,未來可期,然而,從「海角七號」、「佐賀阿媽」、「光陰的故事」、「十里桂花香」到「忠貞二村」的高收視看來,不僅讓中老年人透過時光機興起唏噓與追憶,新世代顯然也對「老掉牙」的陳年舊事頗為捧場,否則不會繼續有「閃亮的日子」再來搶市場,為群眾勾起過往的回憶。
跨越兩代的淡淡哀愁
從大眾媒體的冷熱反應,的確可以看出現代人在瘋什麼?導演魏德聖認為說,「海角七號」賣的是跨越上下兩代的淡淡哀愁,絕不是男女主角海邊的談情說愛,爆紅了白髮蒼蒼的茂伯,這足以說明,「懷舊」是最新當紅的流行。
文字工作者陳芝城最近受命完成各行各業的達人回憶錄,在餐飲界執牛耳,並為中華美食爭光的「鼎泰豐」開國師傅羅阿標就對他提到,企業在全世界有六百個員工,都在等著讀楊媽媽的故事,楊媽媽又叫賴盆妹,是創辦人楊秉彝的妻子。
羅阿標好奇問店內一個二十歲出頭的領班,為什麼有興趣認識上一代人物呢,這個娃娃領班說,一家小店能做這麼大,一定有它異於常人的原因,楊媽媽像她阿嬤一樣給她親切的指引。阿標又問她,老人家不都是囉囉嗦嗦的嗎?年輕人不是會不耐煩?
觀察各地老媽形象
娃娃領班認為,老人訴說的是另一個時空,適合靜靜的聆聽。老媽愛提的陳年舊事若拍成「光陰的故事」這麼寫實有趣,總比吵吵鬧鬧的空洞時代劇有內涵多了。
陳芝城在替社會各階層寫回憶錄時,從各方娓娓道來的往事中,觀察過台灣各地的老媽形象,丈夫為國在外當差,眷村媽媽被訓練得超獨立;男性受「耕讀傳家」影響,多半到外地謀生,留下客家媽媽做粗重的農事,台灣媽媽則有夫為伴,在四合院中養大一群孩子。
「不過,現代人已很少住在老家,多半南遷北移,同時擁有兩三種特色的混搭媽媽反而占了最大宗。」陳芝城說。
蕃薯與芋頭的組合
在眷村生活三十年的客家媽媽劉慕沙就是其一,她說,嫁給朱西甯最大的幸福,是給她最自由的空間,在眷村沒有婆媳問題。「若當客家媳婦,連過年甜粄是否蒸得漂亮,都是壓力。」不過,家鄉味仍注入生活中,每年她過年仍燒了大鍋的客家竹筍,與朋友共享。
「眷村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把三十五個省分的人都集中在一起,民族大遷徙的特殊文化,真是太難得了。」她認為。
蕃薯與芋頭組成的跨省籍家庭,早年多半出現在軍公教,因為傳統的農工商在自家領土內自力更生,與外界接觸有限,如果加入職場,同事間往來就寬廣得多,「老媽媽也曾年輕過,聽她們回憶青春,像讀大時代的歷史書,非常動人,」陳芝城說,真實的故事,最能映照時代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