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下愈況」這個成語已被誤用到積非成是的地步了,常看到的寫法是「每況愈下」,其實《莊子‧知北遊》原文是:「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
「正獲」和「監市」都是官名,「履狶」則是用腳踩豬以試出肥瘦;而「每下愈況」的原意是:「若要知道豬的肥瘦,須從最下部、易長肉的小腿去試,因為腳脛部位的肉愈多,豬就愈肥。」後人拿來比喻:「越往細微處去探索,就愈能明白事物的真實情況。」
不過這層意思後世已不大使用了,反而混同「每況愈下」,用來比喻「情況愈來愈壞』,如:「自從他父親去世後,他的家庭經濟『每況愈下』。」
被誤用的「每況愈下」一詞,始作俑者是宋人洪邁,他於《容齋續筆》卷八〈蓍龜卜筮〉說:「人人自以為君平,家家自以為季主,『每況愈下』,由是藉手於達官要人,舟車交錯於道路。」
據後人猜測,洪邁是因筆誤而寫成「每況愈下」,現在我們卻把兩者混用,下次別再弄錯囉!